台湾4岁“神童”引爆家长朋友圈,天才背后,是万千父母的焦虑情结

1

日前,有一个视频引爆了家长群,震撼了许多家长,不禁大呼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视频里一位4岁名为曦曦的“神童”,坐在台上回答问题,连连爆出金句,使得台下一个个中年人拍手叫好,还将曦曦称为“人生导师”。

这些比曦曦大了二十几三十几岁的“学生”提问:

 外面竞争对手那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办?

 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世界这么动荡,风雨这么暴乱,我怎么找到宁静?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人?

这样的问题,老实说,拿来问我的话,我是无法立刻给出一个自认为合适的回答,必然会有一番思索、询问和组织话语的过程。

曦曦导师却在下一秒回道:

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

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

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

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2

出社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向一位只有4岁的神童提问这样的问题,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但问题的背后,这位神童的出现,不禁令人深思?

粉丝会进行到后半部分,有一位女士提问:“如何面对逆境?”

曦曦懵了,转头求助爸爸。

爸爸先说了“她说工作上碰到挫折,面对逆境怎么办?

而后发现曦曦还是不理解,爸爸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提示他:“逆境,就是没有顺境。”

听到“顺境”这个词,曦曦像被触发什么机关,立刻流畅地说出那些话:

顺境的人生人人会走,只是速度的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学着走逆境,而且愈年轻愈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地方。

这像不像我们平时搜索问题时的“关键词”输入,当“顺境”输入曦曦的大脑,立刻就有金句输出。

不禁让智慧妈妈想到,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家庭聚会时,总有一个孩子独得宠爱,小姨家姑娘就是这样的孩子;年仅5岁每次聚会都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环绕下,背、写《唐诗三百首》展示才艺,得到夸奖。

有次我和侄女聊天,我问她:“”你很喜欢背唐诗吗?”。

侄女说:“不喜欢,妈妈逼我背的,不背不给玩、不给看电视”。

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热衷于制造“天才”,即使自己不是天才,也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

否则4、5岁的小孩怎么可能说得出,需要人生阅历与感悟的问题,背的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的唐诗。

是小猪佩奇不好看?还是对战陀螺不好玩?不然,怎么会去背鸡汤呢?

3

为什么曦曦的视频会火?

为什么侄女能得到大部分人喜欢?

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位“目标明确”的家长。

英国一个持续多年的节目《天才儿童》,节目的目的就是评选一年一度英国“最聪明”的小孩。

节目中,一位叫龙吟的孩子,才10岁已经通过钢琴最高级别的考试,同时,他还是世界著名高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的会员。

他的父亲曾是香港警察,为了让孩子上英国最好的中学,举家迁到了英国。

他的父亲相信,要想培养一位天才,需要严格的几率训练,他几乎安排了龙吟的所有时间,用来训练龙吟应对人生中任何困难的能力。

他随时设置比赛,让龙吟懂得人生处处是比赛,并时刻为比赛准备;他设置失败,通过失败,让龙吟体验竞争的残酷,以激发其对成功的欲望。

这位家长与前面两位的目标机制一样明确“成才”!且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与见解十分自信。

4

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归根于家长的焦虑和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教育成为家长焦虑情绪的来源。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兴趣班、补习班、量子波动速度、全脑教育、右脑开发等等受到家长的追捧。

据国内某权威机构显示2018年平均每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销,达到1.73万元,其中一线城市已超过2万元。在全部家庭教育支出中,补课型投入占比最大,达到40%。

孩子小小就被教育成:考试应该考多少分、应该有什么兴趣爱好、应该做什么事。

做了父母之后,是不是遗忘了你曾经也是孩童?

孩子的成长是有顺序而不可逆的,让孩子在不适合的年龄承受不适合的人生,只会把一个优秀的孩子变成昙花一现的“秀”。

5

你还记得有多久没有好好陪伴过孩子了吗?

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班,却吝啬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专注于工作和生活,却吝啬将孩子融入你的生活。

只好将大把的钱投入在孩子身上,以让自己安心。

这些培训班,到底是孩子应该上还是你想让他上?

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与家庭,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与学校;而不是外面那些早教课、补习班和特长班。

你在他最需要父母帮他建立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认知的时候,却忙碌缺席、任由电视、手机、兴趣班、补习班来占领他的时间。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智商或许高,但在情商和家庭关系上,结果大多不尽人意。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一段话: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

送给当了父母的你们,是时候思考,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你们需要孩子做什么了!

智慧妈妈

让沟通成就妈妈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湾4岁“神童”引爆家长朋友圈,天才背后,是万千父母的焦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