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百万人打卡,熬夜都约不到,10个中国“文艺新地标”,你pick谁?

上海又有了新地标!


在内测预约通道开放的当晚,几千个名额瞬间被秒空,它便是——上海图书馆东馆。


除了看书,在这里还可以看展、听讲座、打卡各种艺术装置……去逛过的网友纷纷表示,轻轻松松就能刷1万步,直到闭馆都舍不得走。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田方方)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田方方)


上海图书馆东馆由丹麦顶尖设计团队SHL建筑事务所设计,其方案击败了隈研吾等一众国际知名建筑师,历时五年,上海图书馆东馆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藏书4万多册,读者阅览座席近6000个。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RAWVISION Studio)



近两年,全国建成了不少这样的“文艺新地标”,值得我们去打卡、探索。




- 01 -

上海图书馆东馆

坐标:上海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RAWVISION Studio)


上海图书馆东馆地处繁华市区与世纪公园交界处,被大片森林包围着,远远望去,建筑就像是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


图书馆的外观以含蓄的手法向印刷术致敬,外立面的抽象图案选自15张大理石纹路的照片,通过玻璃数码打印技术被“装订”在图书馆的“封面”,光线穿过半透明的玻璃立面,照亮内部空间,就像一本好书点亮心灵。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田方方)


走进馆内,360度全景超大落地窗让人眼前一亮,窗外的美景一览无余。


建筑分为地上7层,地下2层,中庭采用了挑高设计,层叠交错地连接起馆内各个区域,布局的灵感来自太湖石,以“瘦、漏、透”为美,有许多高低错落的孔洞,营造出一种重峦叠嶂的立体感,更让处于不同楼层、空间中的读者可以彼此交互。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田方方)


图书馆邀请10位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打造了永久场域定制作品。比如中庭地面便是一件艺术品,是上海本地艺术家申凡创作的《往来春秋》,展现的是一张1952年报道上海图书馆开馆新闻的旧报纸,不过隐去了文字,只留下了标点符号。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RAWVISION Studio)




- 02 -

国家版本馆

坐标:北京//杭州/西安/广州


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国家版本馆收藏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包括古籍、青铜器、报刊、粮票……甚至健康码第一行代码。


“一总三分”的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杭州分馆文润阁、西安分馆文济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它们分别坐落在我国东西南北四大方位,从建筑上,演绎着中式建筑、宋代风韵、汉唐雄风以及岭南园林4种风格,是现代设计语言转译东方文化的典型;从功能上,它们承载着庞大的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保护着我们的文化瑰宝。


(图源:人民网官微)


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的设计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维敏院士及团队。中央总馆整体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筑群的中心制高点文瀚阁具有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神韵,建筑如殿堂般典雅庄重,似礼器般谦逊仁和,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风采。

(图源:人民网官微)


杭州分馆文润阁,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设计,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突出江南色彩、宋韵元素、浙江特色,用现代手法呼应历史,比如设计采用了大面积梅子青色青瓷屏扇,一关一合有了古代屏风的味道,大量的木质结构,宋代常用的屋顶结构,以及建筑中山水的加持,让人一秒梦回宋朝。


(图源:央视新闻)

西安分馆文济阁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完成。建筑主体立于高台,以高山为景,承高山之势,形成中心对称、园林交错的建筑景观,通过大开大合的节奏将汉唐风韵的磅礴雄厚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央视新闻)


广州分馆文沁阁,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形成礼乐相成的山水建筑格局,建筑在色调上保留了岭南建筑独有的特色,立面颜色以浅灰、中灰、深灰三种灰色过渡,与青山绿水合为一体,营造出水墨丹青的效果。


(图源:央视新闻)



- 03 -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坐标:河南洛阳


(图源:同济设计TJAD,摄影师:姚力)


2022年5月中旬,云集了“半部洛阳运河历史”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瞬间火爆,在社交网络上被称为“洛阳美学天花板”“最美博物馆代表”……


隋唐运河博物馆独特的曲面屋顶,仿佛被风吹得饱满的船帆,“曲面大屋顶”是建筑师李立从隋唐建筑中提取的元素,取其形,打造出现代混凝土的悬垂板结构,从而实现古今文明的对话。

(图源:同济设计TJAD,摄影师:姚力)


不同于传统“黑盒子”封闭式的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仿佛一个城市客厅,四面通透。馆内大跨度混凝土拱仿佛将一座座桥“搬”到空间内,勾勒出独特的空间秩序,馆内色彩斑斓的三彩装置则为博物馆增添了艺术氛围,镶嵌于建筑顶部空间的《云帆》,由近13万个陶瓷片组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吊顶艺术作品。

(图源:同济设计TJAD,摄影师:姚力)



- 04 -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坐标:四川成都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作为一种新类型的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将公园环境与艺术场馆融为一体,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和人文艺术图书馆坐落于人工湖的两岸,构成集展览、收藏、研究、阅读、社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集群。


天府美术馆占地40000平方米,建筑平面向四周延展,三面环水,犹如盛开在湖面上的白色芙蓉花。

(图源:天府艺术公园公众号)


与它隔岸相望的是成都当代艺术馆与人文艺术图书馆,站在湖的东岸向西望去,近处的人造山丘与远方的自然雪山此起彼伏。

(图源:天府艺术公园公众号)



- 05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坐标:河南洛阳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朱捍东)


二里头夏都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拥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等多项“中国之最”,这些也成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灵感。


规整的展馆建筑有着不规则的延伸状态,取材自遗址中的城市干道,铜板幕墙、手工夯土、清水混凝土的现代化处理,放在古朴的遗址周围,也不显突兀。以低调消隐的姿态尊重郊野大遗址的原生状态,从而营造旷远幽邃、访古探源的特殊场地氛围,是建筑的基本设想。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朱捍东)


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试图凸显当代博物馆价值的最新理念,比如通常秘不示人的文物修复区,被设置在观展序列的必经之路上,在陶器展厅设置了自然采光的天窗,还原器物自然的展示状态。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朱捍东)



- 06 -

苏州博物馆西馆

坐标:江苏苏州


(图源:苏州博物馆)


2022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开放。苏州博物馆西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理念来源于苏州古典民居及富有烟火气息的街巷里弄,边长约25米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群与小体量的民居相呼应,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民居之间窄巷小道的回忆。


10个展厅均采用实体外墙,但玻璃幕墙的窄巷空间可以让观众自由穿梭其中,一虚一实的组合使建筑别具魅力,建筑融入湖光山色,迷人的景致又被镶嵌进建筑中。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CreatAR Images)


我们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中也欣喜地看到了不少向2006年开放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致敬的元素。走近苏州博物馆西馆,就像走进了一座诗情画意的园林式迷宫,从本馆移植而来的紫藤花,以及展厅里的八角亭抽象线条,既是展品又作隔断的假山石……都是贝聿铭生前的最爱。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CreatAR Images)



- 07 -

浦东美术馆

坐标:上海

(图源:浦东美术馆)


2022年7月8日开放的浦东美术馆,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操刀设计。与让·努维尔以往的作品比起来,浦东美术馆的外观有些朴实低调,它有着极为洗练的几何线条,外观纯净节制,建筑纯白的立面石材是从山东运来的白麻花岗岩,由工匠打磨后,形成粗粝自然的表面肌理,像是细雨飘洒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迹。


让·努维尔在诠释设计理念时说:“我选择将美术馆所处的领地视作一整块白花岗岩,将美术馆在这块岩体上雕琢出来。我认为这座建筑应该从属于它所在的领地、从属于黄浦江,而非参与到上海城市天际线的竞争中去。”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陈灏)


美术馆内部,几何线条切割出13个展厅和开放式公共空间,让观众在步移景异的变换中体验艺术与建筑共谱的旋律。建筑师匠心独运的“框景”手法,增添了空间的诗意和趣味性,最精妙的是面向东方明珠一侧的竖向细长开口,恰好可以将东方明珠以黄金比例框在窗口。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陈灏)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陈灏)



- 08 -

惠州“水滴”图书馆

坐标:广东惠州


(图源:3andwich Design,摄影师:金伟奇)


在惠州市一座充满绿色的山顶上,3andwich Design/何巍工作室建造了一座白色的圆形图书馆,被称为“水滴图书馆”。


图书馆南部临海,北部靠山,馆依托周围的巨石“站起来”,建筑结构嵌入山丘中,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整座图书馆仿佛悬浮在半空。沿着长条形走廊走进圆形阅读区,仿佛进入了一个“飞行仓”。


(图源:3andwich Design,摄影师:金伟奇)


室内阅读区主要由白色、浅灰色等明亮色调组成,弯曲的形状用于增强宁静的氛围,沿着外部玻璃幕墙,有座位和小桌子,客人可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安静阅读。


(图源:3andwich Design,摄影师:金伟奇)



- 09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坐标:中国香港

(图源: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

历时4年建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2022年7月2日正式开放。博物馆建筑由香港顶级建筑大师严迅奇操刀,建筑展示了对传统美学的全新阐释,其灵感来自传统建筑、艺术与香港城市景观这三大元素。


建筑外形上宽下窄,形似中国古代器皿,整体工业风偏重一些,也融合了一些香港本土元素。建筑整体倾斜的结构,让声音可以环绕,空气流动也比较好,对于保存藏品十分有利。

 (“一条”视频:《耗时5年,香港故宫终于来了!》截图)

为了设计香港故宫,严迅奇去北京故宫探访了五次,希望能抓住北京故宫的精髓,并将其与香港自己的城市特色融合。建筑设计将紫禁城的一些元素进行了重新演绎,博物馆三个中庭空间的设计,参照了紫禁城中轴水平递进的空间布局,中庭天花板以现代手法演绎紫禁城屋顶琉璃瓦铺设,这些设计都体现出文化血脉的延续。

(图源: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



- 10 -

香港M+博物馆

坐标:中国香港

(图源:Herzog&de Meuron)


2021年底,耗资40亿人民币、建设期近10年的香港文化地标M+博物馆终于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位于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中心,主要收藏和展出20世纪和21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影像作品和香港视觉文化。


M+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占地6.5万平方米,超过了纽约的MoMA,是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两倍。设计师是享誉全球的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图源:Herzog&de Meuron)


建筑的结构很简单,水平的底座上矗立着一座纵向大楼,看起来就像一个倒写的T,只有一横和一竖。设计看似貌不惊人却别出心裁,陶瓦材料外饰,赋予了建筑更丰富的层次感,也是在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陶瓦作为建筑的保护层,可以抵御高温、湿度、风力侵蚀的影响,耐用且美观,它们还会根据天气和时间不断变化颜色,形成深浅不一、无限延伸的墨绿色波浪,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竹林。

 (图源:Herzog&de Meuron)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空间之一,是沿着地铁隧道挖掘建造而成的洞穴般的展览空间——“潜空间”,这个复杂的工程,成功建构出一个没有立柱的宽阔空间,三层高的天顶让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展品,极具质感的清水混凝土和外露的承重结构,呈现出浓重的工业风格。


(图源:Herzog&de Meuron)


结语


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它们诉说着城市的故事,承载着历史。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全新的文艺地标,不仅能成为优美的城市景观,更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广阔和美好的可能。


以上十座新建成的文化建筑,你最想去哪个?欢迎留言分享,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推荐自己心仪的文艺地标!


参考资料

《文化建筑新地标!上海图书馆东馆 / SHL》(Archdaily)

《四座“国家版本馆”落成!走进王澍、张锦秋、何镜堂打造的文化殿堂》(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

《今年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馆,33000㎡,终于开放!》(公众号:一条)

《大都无城 大象无形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创作思考》(公众号:同济设计TJAD ,作者:李立)

《苏州博物馆西馆 / gmp建筑事务所》(Archdaily)

《上海艺术新地标:Jean Nouvel新作浦东美术馆》(公众号:卷宗Wallpaper)

《耗时5年,香港故宫终于来了!》(公众号:一条)

《香港 M+ 博物馆 / 赫尔佐格&德梅隆+奥雅纳+Farrells》(Archdaily)



好书推荐

《功能三部曲:风格、形式、装饰的功能》

这套“功能三部曲”并没有采用作品的实景照片,而是基于电脑生成的图像,所有图纸也都重新绘制,从而保证了案例的选择不会受到地域、建造年代等方面的限制,充分地展示出了装饰、形式与风格在建筑中所体现的作用。海量的项目案例和理性的分析系统,让这套书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了一种能简单切入与理解建筑的方式。

《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由“均质空间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边界论”“空间图式论”“从功能到形态”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6个小论文构成。

《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一本影响深远的城市规划手册!原来,城市可以这样设计;原来,建筑的艺术性可以这样去追求;原来,我们可以这样努力,让我们的城市赋予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百万人打卡,熬夜都约不到,10个中国“文艺新地标”,你pick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