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研究报告中的不科学

用科学方法产生的研究报告,就一定可信吗?

在论述性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为了论证结论的可靠性,会提供研究报告类的证据,比如:

“xxx研究表明……”
“最近一项yyy调查中发现……”
“《zzz》中的一份报告显示……”

一般来说,研究报告是由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通过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处理数据后得到的结果。这种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文章中论据的一个最好来源,因为科学方法强调的是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但是,这样的证据就一定是可靠的么?其实不然,我们依然需要提那个关键问题:“它们的效力到底如何?”

问题所在

  1. 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
  2. 研究成果一旦脱离特定环境,而放到不同环境下核实时,常常会自相矛盾
  3.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而只能支撑结论。所有的科学发现都可以找到不止一种的解释方法,“某项研究结果表明……”的表述,其实应该被解读为“某些研究人员解释到: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表明了……”
  4. 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显得多么客观,也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包括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求(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等)等。研究的人为程度如何,也常常会导致研究的变数
  5. 研究结论被有意歪曲或简化,比如忽略一些限定条件等
  6. 研究的“事实”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思考节奏:如何评价一个科学研究是否可靠?

  1. 研究的资料来源的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同行专家的评审?
  2. 有没有其他的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
  3. 研究进行的时间距离现在有多久?
  4. 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没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复过?
  5. 作者在选择研究的时候是怎样进行精挑细选的?
  6. 作者有没有对于表现出对研究结论进一步加以证明的态度?
  7. 有没有理由让作者会刻意歪曲这项研究?
  8. 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制造的并因此遭到扭曲变形?
  9. 研究样本的概括范围到底有多大?选择方式是否足够合理随机?
  10. 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等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者歪曲的现象存在?

写在最后

尽管我们要避免过早地去拥抱文章中的研究结论类的证据,但是,也不能仅仅因为怀有几丝疑云,就武断地抛弃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结论。如果认为一个研究结论没有100%确定就应该被抛弃,那就犯了强求确定性谬误,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结论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参考:
* 《学会提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922/)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的研究报告中的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