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帝

1、 清太祖努尔哈赤(齐)(1616年- 1626年)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又作努尔哈齐,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长子,姓爱新觉罗,自称姓佟,号淑勒贝勒,女真族(即满族),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后金政权的创建者、清朝的实际奠基人。努尔哈赤少年时家道中衰,曾靠采集山货为生。初为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屡立战功。后袭父职,任建州左卫指挥使。1583年,以祖、父为明兵误杀为由起兵,先后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及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大部,受明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曾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创造满文。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都城赫图阿拉。1618年,以“七大恨”誓师攻明,经萨尔浒、沈阳、辽阳等战役,占有辽东及辽西部分地区。1621年,迁都辽阳,实行“计丁授田”,任用汉官,笼络蒙古,并宣布八贝勒共治国政。1625年,迁都沈阳。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守将袁崇焕击溃,被迫撤退到盛京,不久病死。 努尔哈赤为统一长期处于分裂的女真民族,反抗明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而进行顽强斗争,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清史稿》中评价他说:“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主要成就

  • 统一女真诸部
  • 创立八旗制度,创制满文
  • 建立后金政权,奠定基业,夺取辽阳、沈阳
  • 萨尔浒大战击败明朝,攻下辽西地区

2、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6年—1643年)崇德帝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 后金第二代君主(1626年10月20日 —1643年9月21日在位,其间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天聪九年(1635年)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且获得“传国玉玺”。 同年 ,统一族称为“满洲”。 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 次年迫使朝鲜臣服。此后不断对明朝作战,崇德七年(1642年)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同年再次发动清兵入塞,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 

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 庙号“太宗”, 累加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第九子福临即位。

主要成就

  • 缓和民族关系,实行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
  • 完善体制,设立内三院和六部
  • 平定察哈尔部,统一漠南蒙古,获得“历代传国玉玺”
  • 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
  • 赢得松锦之战的胜利

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3年—1661年)顺治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初名方喀拉 ,自号臆庵道人 。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

六岁登基,改元顺治,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福临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福临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十年(1653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面对全国出现的抗清高潮,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 。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去世,终年二十四岁 。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主要成就:清军入关的首位皇帝,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秩序;统一全国

4、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年—1722年)康熙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 —1722年12月20日 在位),自号体元主人 ,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 。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澎湖海战,统一台湾 ;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 ;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其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玄烨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主要成就

  • 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次亲征噶尔丹;举行多伦会盟,收服蒙古诸部;驱逐沙俄;派兵驱准保藏
  • 治理黄河、永定河,疏通漕运;固定丁银
  • 组织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典籍

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722年12月27日 —1735年10月8日 在位)雍正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2月27日 —1735年10月8日 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曾自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 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 、“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主要成就

  •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将青海纳入版图
  • 推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废除贱籍、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
  • 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集权

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 - 1795年)乾隆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 ;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 。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 ),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 。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 (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主要成就:开创“十全武功”;康乾盛世达到全盛;编著《四库全书》;有很高的书法、诗文造诣

7、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96年-1820年)嘉庆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60年11月13日 —1820年9月2日 ),原名爱新觉罗·永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清代第七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 

初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立为皇太子。嘉庆元年(1796年),清高宗禅位于其而成为皇帝。嘉庆四年(1799年),清高宗驾崩后,颙琰才得以掌握实权。乾隆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由于清高宗大兴文字狱,川、楚、陕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其亲政后,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另一方面更易统兵大员,奖惩分明,逼将领用命,严密军事部署。同时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推广寨堡团练,坚壁清野的做法,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起义被镇压。嘉庆十八年(1813年),其离京前往热河围猎,北京防务空虚,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获悉事变后,下诏罪己,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并诱捕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随后,各地的天理教起义陆续被镇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自圆明园启程前往避暑山庄。二十五日突然病逝。 

颙琰一朝,除了赐死和珅、处斩郑源鹴、处绞富纲、平反并停止一些文字狱等,政绩并不显著,只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个性循规蹈矩。其在位期间,世界工业革命兴起,清朝统治则由盛转衰。统治后期鸦片输入渐趋严重,政府财政日益困难。 

主要成就:惩治和珅,整顿吏治,力主严禁鸦片,镇压白莲教起义

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820年-1850年)道光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开支。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扼制奢靡之风。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平定回疆张格尔。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从即位初,就不断发布上谕,对外严禁鸦片输入,对内禁止鸦片的贩卖、吸食和种植。道光十八年(1838年),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全国实力推行禁烟,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次年批准《查禁鸦片烟章程三十条》,该章程成为清代颁布的最严厉、周密的禁烟令。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的清王朝,大江南北遍燃反清起义之火。旻宁虽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守其常而不知其变”,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2月25日)去世于圆明园慎德堂。 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葬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著有《养正书屋诗文集》等。

 主要成就: 清平张格尔叛乱,整顿吏治,改革盐法、漕运

9、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50年- 1861年)咸丰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自号且乐主人 ,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年号“咸丰”。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第四子 ,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宣宗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奕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望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清政府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奕詝逃亡至热河,命恭亲王奕䜣留京议和。奕詝逃到承德以后,不久即患病。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立其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十七日(8月22日),奕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病逝,终年三十一岁 。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清东陵之定陵 。《故宫珍本丛刊》中收录了奕詝所作《清文宗御制诗文》 ,其中有《新竹二首》《赋得泠泠修竹待王归》等诗文。 

主要成就:任用肃顺改革吏治、镇压太平天国

10、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1年-1875年)同治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第十位皇帝(1861年8月22日-1875年1月12日在位),清入关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 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同治帝即位后,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携载淳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军之乱到同治七年(1868年)为止。他在位期间清朝又先后平定了陕甘回民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苗民起义。 同时,清政府也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在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的主持下实行新政,称“同治新政”。新政的实施为逐渐衰落的清政府带来一个中兴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载淳亲政。但载淳仍难摆脱慈禧太后的干预。慈禧太后命载淳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载淳也想利用修复圆明园,让太后离宫居住这一办法摆脱太后干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此策对国计民生极为不利,修复耗资甚巨,引起王公大臣多人反对。 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淳染上天花,于十二月甲戌日(1875年1月12日 )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庙号穆宗,葬于惠陵

主要成就:统治期内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民起义等被平定;兴办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

11、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光绪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为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其母为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病死,4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光绪帝载湉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载湉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载湉力排众议,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政,将光绪帝囚禁,整个变法维新不过历时103天,称“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帝载湉被慈禧挟逃亡西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暴死于宫中,终年38岁。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 葬清西陵之崇陵。

主要成就:对日本主战,主持戊戌变法

12、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 康德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乳名午格, 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岁即帝位,由其父摄政。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仍居清宫,享受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退位优待条件。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迁出皇宫。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1959年大赦释出。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务。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1995年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8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3、参考文献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皇太极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福临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胤禛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弘历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颙琰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旻宁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奕詝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载淳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_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_百度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他,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