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552)

第52回:易华章孔明诵赋                    屯精兵孙权赠剑(七)

    “都督,破曹之计,腹中皆有,可惜不能奉献。”

      “为了何事?”

      “尔主吴侯尚未定论,倘然献计之后搁之不用,天长日久反而泄漏,若被曹操知晓,将计就计如之奈何?”

      “吴侯堂上亲付宝剑,怎言意犹未决?”

      “堂上付尔宝剑,乃是压服两旁文武之心,其实他心中尚有三分疑虑。如若不信,请都督再去吴侯府打听明白。待到正式议定,亮方肯献计不迟。再见!”

      孔明说罢,对周瑜拱手而别,出帅府回归自己府第而去。

      周瑜见孔明说话如此躲躲闪闪,欲言又止,心甚不快。想我周瑜与孙权多年君臣,义笃情洽,我的话儿总是言听计从,照你孔明这样一说,倒反不如你竟这么了如指掌?

      今日以少胜多,虽则我并不惧怕曹操奸雄,但要战胜他,却也非容易之事,确实需要象孔明这样的人辅佐。

      现在孔明已觉察到吴侯心头之忧,不管是真是假,俗话说,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一国之君犹豫不决,于军不利,让我赶去吴侯府一探,反正近在这里。因此命鲁肃在此等待回音。

      周瑜离帅府,到达孙权府,手下迎接。周瑜关照:“不必通报。”径自朝里面走去。

      因为周瑜常出常进,手下无人阻拦。他来到孙权的书院,只见两扇书院门半掩半启,从里面隐隐传出痰嗽之声。周瑜在门跟首站定,侧耳静听。

      只听得孙权在里面走来踱去的脚步声,说明他确实疑虑重重,心事满腹。又听得他自言自语说道:“啊!曹兵百万,战将千员,这便如何是好?适才堂上付宝剑与公瑾,乃是为了压服将士之心。其实,权心中尚有三分疑虑。”

      “哦——”周瑜听到孙权自己如此表白,方才真正叹服孔明真是老谋深算,由此遂萌加害之心。周瑜顿了一顿,推门走了进去。

      孙权觉得有人进来,问一声:“谁啊?”

      “瑜见吴侯。”

      “公瑾到此何干?”

      “我度吴侯尚有几分疑虑,特此前来劝说。”

      “公瑾真是有心之人,料事入木三分。”

      周瑜想,我还没有这么大的本领,倒是被孔明全部料到。

      就对孙权讲:“吴侯,还请吴侯不要生疑。此番周瑜屯扎三江口,先与曹操交兵。如能取胜,谅退百万曹兵无可畏惧;倘然出师不利,立即收兵,再谋良图。未知吴侯意下如何?”

      孙权想,只有这样了,象做生意一样,第一次投下一笔本钱,如有利可图,那末再做下去。如果第一次生意就赔本,就马上改行。

      因此说道:“一言为定,看三江口交兵胜负,再从长计议。”

      周瑜见主公主意已定,告辞孙权,回出吴侯府第。

      一路之上周瑜心中暗自盘算道:曹操一百万军队虽说声势显赫,是江东一大患。然而,依我看来,外强中干,不足为惧。如果交起锋来,江东最多不过损些兵将,不可能被曹操吞并。

      倒是这个孔明,非闲人可及,智谋过人,天下之事尽在他的腹中;社稷安危、家邦存亡,尽受其操纵,实是我江东的心腹大患。此患不除,江东无安定之日。

      他说吴、刘联兵,是为了借我江东之力,渔可图之利,为刘备打天下。孔明年纪比我轻,本领比我大,今朝共破曹操,能保今后刘备不打江东么?

      俗话说,舌头与牙齿可算要好,尚且也有咬痛之时,何况两国邻近,怎避口角之争,兵刃相向?到那时追悔莫及。

      怎么办呢?只有先治内,后攘外;先杀孔明,后破曹兵。

      对!这样方保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无虞。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书连载:《闲话三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