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什么都管不着,除了音乐不知道聊什么…

李晋,男,85后,独立音乐人,拖延症严重患者…

有时候觉得自己办事超高效,有时候觉得自己懒的没有天理。巡演路线定下来之后,明明制定了每周推文计划,说着说着一周就过去了,今晚要出个巡演安阳站的“大案”,我不是超人,但我不想看到明天日出。案子还没有头绪,所以,这会儿随便聊聊,发散思维…

除了自己什么都管不着

微信大概是2011年诞生的吧,在此之前,手机里只有一个社交App就是微博。那时候跟人讲微博,还会被问到: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博呀?结果“新浪还是腾讯的问题”,被一个域名给搞定了。再有人问,我们新浪微博网友这样回复:什么腾讯,我说的是微博,weibo.com那个微博!小饭说,管你是什么牌子的面包,老子牌子就叫“面包”!

即便是只有微博和了了的粉丝,手机也会不停的刷,刷不到互动就刷网友更新,刷不到网友更新就发自拍发励志发牢骚。记得微博没有点赞功能的时候,大家都还很“勤劳”,至少也会评论个笑脸。现在不会了,点个赞就算打过招呼。不得不说,点赞功能应该是受到了微信的启发,因为微信动不动就被人搞出“点赞xx送金项链”这样的活动,好像很热闹的样子。对于好友来说,点赞是不费功夫的,礼尚往来!

有一阵,我以为只有自己的微博冷清,后来发现大家都安静了。大家都在聊微信,在朋友圈点赞或者评论的都是朋友,那微博上互相关注的是什么?在微博里自拍的,转而在朋友圈重发一遍;在微博里发牢骚的,在朋友圈里重发一遍。电信运营商都坐不住了:你们这么喜欢社交,那你们也发发短信打打电话呀?这事儿,好像不了了之了?

朋友圈像是一个封闭又开放的多维空间,封闭一些信息,看似在朋友之间传递,转而被无法控制的所谓“朋友”传播的更广。如果事件够热,在小的圈子也能火的迅如闪电;但如果不冷不热,他们完全可以假装没有看见。而微博(当然微博也有朋友圈了)像是一个多元化市集,如果没有被售卖者刻意隐藏,我们完全可以检索的到,如果没有被售卖者喊停,我们完全可以讨价还价。

朋友圈里的信息是让熟悉的人看,微博上的东西,还希望被更多过路人看到。这只是我的断章取义,然而朋友圈里依然有人在售卖各路产品,也不管朋友需不需要;微博上依然有人唇枪舌战给路人看,有没有申舌头,管我鸟事。可是我管不着,除了自己什么都管不着。

除了音乐不知道聊什么

翻翻自己的微博,我发现最近发布的10条信息里,全部是关于音乐,其中4条在写EP众筹,4条在写演出,1条在晒耳返,1条是录音时发的牢骚。我在想,之前离音乐“更远”一些时,我都会做什么啊?

一言说:人体的细胞不断死亡和更新,而每7年累计全部更新一次,7年后,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全新的。7年之久,会不会改变一个人?

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和生活,恰恰也是在7年左右的时间开始有了较大转变。

七年前以前,求学、谈恋爱、组乐队、工作、留郑、“北漂”,这些想做的事情貌似都做了。中学生时代没有拿到高分,所以没有进入优秀的大学;谈恋爱时期傻青不懂浪漫,挥手变路人;组乐队时没有方向没有功夫,分崩离析;工作勤快却没有换工作勤快,养家糊口的竟不是所学专业(音乐教育);在郑州5年以为会习惯这座城市,现在才发现最不习惯的还是待在郑州;“北漂”前写下的愿望有5条,擦掉2条还剩3条,这3条完全没有实现。

从北京回来不久,幸得一份闲适的工作,让自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尝试创作。一些人把创作称作“灵感”,认为是一个奇妙的想法似的,可以闪现;一些人的创作来自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爆发,然后误认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段时间没有创作,也会觉得可怕。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两者兼备,但自己充其量算是后者,甚至是不想承认的前者。即便如此,当我尝试真正的去触碰音乐,生活慢慢发生了变化。

写歌、演出、发专辑。有人说,你把这三件事儿做顺溜就够了,而尝试多年后我也只能还他一脸苦笑。除了写歌、演出、发专辑,我还要有工作和家庭,我还要拼命去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就算我如今“沉浸”在写歌、演出、发专辑中悠哉悠哉,那也只是看起来,因为你看不到我在熬夜做宣传海报写众筹文案,你也不知道我在地图上划来划去排巡演计划。

我知道朋友圈里、微博里都不应该只有音乐,可是除了音乐,我竟不知道聊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自己什么都管不着,除了音乐不知道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