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2)——媒介即认识论

一、何为认识论


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所言的认识论更倾向于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而波兹曼把知识的范围缩小,直接探讨真理,即


什么是真理?


真理来源于什么地方?


这其实是两个很哲学性的问题,那么我就先讲一讲哲学家的看法。


提出认识论的笛卡尔,有一个很著名的怀疑:如果我认识的一切都只是一个魔鬼营造出的幻像,怎么办?


笛卡尔的解决思路:


1、不管这一切是真是假,至少“我在思考”这件事是真的。


2、进一步可以推断出我知道何为“真实”。


3、我脑子里有关于“真”的观念,它不可能凭空冒出来,一定来自于某个“真实者”。


4、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是真实的,所以“真实者”一定是客观存在的。


5、这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者确保了一切现象(哪怕是假象)背后都有真实的那一面。


6、就算我们看不到那真实的彼岸,但是真实者肯定看得到。


他的结论是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看到世界的表象,而只有真实者(上帝)可以看到真相。




顺着笛卡尔的思路,康德对认识论下了这么一个定义:认识论,就是承认我们自己没法接触到现象背后那个真实的维度,就是要保留这个真实的维度于未知,而通过理性和道德,去把握我们有限的现象层面的生存,去在动荡和不安中通过彼此的信任来获得宝贵的确定性。


波兹曼所言的“媒介即认识论”,其实停留在笛卡尔思考的第二层,他想讨论的媒介在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即


1、“我在思考”是真的,但我的思考是受媒介影响的。


2、我知道何为真实,但我十分依赖于媒介进行判断。


二、共鸣原理:扩大的隐喻


什么是共鸣?


一个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比如,王境泽在变形记节目这一特定语境中说出的“真香”,被网友赋予了普遍意义,在各个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甚至衍生为人类的本质之一。




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雅典是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爱丽丝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三、媒介即共鸣


不管媒介原来的语境(使用环境)是怎么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申到未知的语境中。它直接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在没有书面文字的西非部落,诗歌、谚语、俗语、寓言被视为真理。但是在印刷文字的时代,只有被记录成文的东西才有机会被视为真理。




四、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一种文化认为某种媒介(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


五、媒介即认识论


“眼见为实”作为一条认识论的公理从来都享有重要的地位,但“话说为实”“阅读为实”“计算为实”和“推理为实”的重要性,随着文化中媒介的变化,也在跌宕起伏。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娱乐至死》(2)——媒介即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