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1――拾柴禾

童年的乐趣回味起来真是其乐无穷,而且这些乐趣不是因为物质上的享有,只是一些当时的经历。按时间顺序先想起来拾柴禾这事。

每到秋收结束,落叶树木全都换上黄色棕色红色的外衣,山里的人们就开始准备进到山林里耙松毛了、圩里的人们就要准备搭草堆备柴禾了。

我小时候在山里的表舅家住过,我见过表舅是如何耙松毛的。 表舅都是扛上有五六根齿的大铁耙(就像猪八戒的耙子那种)和一头绕上麻绳的扁担到林子里。林子里落满了松树老化脆化以至于断落的枝枝丫丫和松针,也有其它树木的断枝落叶,还有一些枯萎的灌木,这些都是表舅要收拾的柴禾料,他用大铁耙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枯枝败叶都耙成一堆一堆的,然后再用麻绳捆成垛,直到捆满自觉不能再加份量的两垛。表舅挑起两垛松毛吱吱呀呀地回家,再堆到柴房里,柴房里堆满后,就再房前屋后找个合适的地方堆个柴禾堆,雨天盖油布晴天晒太阳。山里人是不愁柴禾的。

圩里就不一样了。秋收结束,人们要趁晴天把田里的稻草扎把子晒干,然后也是一捆一捆的挑回家。稻草是有很多用处的:冬天要用来铺床垫在棉絮底下,这样床铺又暖和又松软,为保持干爽和舒适度,过阵子就得换;秋冬时节一直到来年开春青草未发之前,稻草是牛的主要饲料;用量最多的就是用来生火做饭了。稻草不像松毛枝那样耐烧、热量大,同样一顿饭,稻草用起来很费,所以哪家人口多做饭量大的话,这个稻草堆就需要越大越多才好。

小时候,我就感觉到了柴禾的重要性,也感觉到了柴禾的库存紧张,所以也就自觉地拾起柴禾来。

记忆中,其实那时候自己也就4、5岁的年纪,既不上学,也无力干什么活,拾柴禾就是我能为家里做的最大的贡献。挎上小篮子,邀上小伙伴,在村子里的每处树下拾掇掉落的树枝。就像采蘑菇的小姑娘一样,拾满一篮子我们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仿佛完成了艰巨任务一般喜悦。有时候,那阵子觉得树枝少了,不定能捡到多少,小小的心里也会盘算还要不要和伙伴一起去了,都不想所获甚少,更不想空手而归,一个人四处找找,还是有很大机会拾满篮子的。下雨下雪天自然是什么也不管,等到天放晴了,我们就非常开心了,因为知道雨雪天里风吹雨打断落的枝丫是很多的,够我们付出不少劳动了。

看到自己捡拾的柴禾堆满满变大(其实也就箩筐大点的堆),外婆和妈妈做饭的时候不用到草堆拔草,心里全是成就感。每次听到外婆说用树枝丫烧煮出来的粥就是好吃的时候,心里很有一种自豪感。

而且,拾柴禾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嘻嘻哈哈也是无比快乐。拾柴禾既是我们的劳动,也成了一种游戏。直到30余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脑海里依然有一副画面:西风萧瑟的午后,两个衣着单薄的小姑娘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捡着地上的树枝,时而蹲下,时而起来……还要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谁的篮子里柴禾更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记事1――拾柴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