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台在黄金时段播一部电视剧《安家》。
说实话,我看的电视剧不多。我总觉得再好的演绎都不如看书时的想象。所以,我宁可读文字,也不喜欢看影视。
再一个原因,从来没有一个演员在我是要“追的”。更不像妻喜欢王凯或陈晓那样去搜他们所有的剧,熬夜看。
要说看电视呢,我大多看中央9的记录频道,除了山水,美食,民俗,就连动物世界或考古挖掘我都喜欢。当然,我也喜欢中央5的体育频道。所有的体育赛事,不论足球、乒乓球、台球还是美式橄榄球甚至拳击和滑雪。只要是直播,我必看到最后的结果。
如果,这两个台没什么好节目,我一般不会抢电视看。
对了,现在家里的电视要抢了。因为妻喜欢的小鲜肉越来越多,她总觉得用手机看不过瘾。近两年,她还学会一个新技术,把手机里搜的电视剧投射到电视上看,屏幕大了,不累眼睛。
我问过她两次,这是什么神操作?她笑而不答,说:“不能教会你!”
所以,我能在她下厨或换猫砂的间隙看一会儿电视就不错了。当然,你会觉得有点夸张,我承认。
至于能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看《安家》,妻没过来抢遥控器。她的解释是: 顺带可以看两眼罗晋。
其实,我从第一个镜头知道他们要演绎房产中介的故事,就有了兴趣。不是我关注楼市要买房,是我对这个行业感兴趣。
我以前小说里写过一个叫“老朴”的人,他后来就做了房产中介。前几天,我还想着找他喝点酒,然后从他那里套出来点儿可写进小说里的故事呢!
现在满大街都是房产中介的铺面,比超市、快餐和药店的数量还多。我想,那个行业里一定有好故事。
可惜,我下手晚了。还没等我写,电视剧都出来了,而且,取了那么直接又稳妥的名字——“安家”。
好吧!那就通过电视剧,安静的看看发生在上海的关于房子的故事吧!
其中,前天有一段儿戏差一点儿就让我流泪: 严老夫妻在上海开包子铺十多年,辛辛苦苦挣了四百多万,全款买了个两室的二手房。过户的时候,儿媳要求在丈夫的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老严夫妇看到儿媳也怀孕了,就同意了。结果很惨——搬家之后,儿媳不让老严两口子进门,反而接自己母亲来住。
故事很心酸,我就看不了这样的“不合理”情节,想把电视砸了的想法都有!
中国人对房子有特殊的情感寄托。好像没有房子就没有家一样。昨天的剧集里女主也说:“在我手里卖过很多房子,我多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买一所房子,在下班的时候,走向那个为我亮起来的窗口。”
我早年,初来这个城市的时候,也有过这样:“为自己寻一个窗口”的想法。 很多个夜晚,看到万家灯火,也迷茫于走向何处的感伤。
幸好,时间不长,我就有了自己的房子。无论怎样,那个窗口的灯光,是为你而亮。
年前,在南方某地,租住在单身宿舍里,虽然那房子是我不喜欢的倒复式。可是离上班的地方近。每天下班的时候,我转过小区的正门,抬头就能看到一单元五楼我房间的格子窗和窗后的银白色窗帘。
我会想: 要不要买点水果,给熬夜的自己加一份夜宵?
那一瞬间,恍惚觉得,那是你的家。
我也常常会站在那个窗口望向远方,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事儿。渐渐地,好像会生出些许的亲切感来。会不自觉的扫扫地,或擦擦玻璃……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底会越来越寻求一种归属感。可是,认真想一下:房子其实就是一个载体,它把有情人固定在这个范围里。正如男主昨天和女主说的一样:“有房子住,不一定就是家,有爱的地方,才是家!”
这话,才最真!
听高晓松说,即使在美国,有自己独立产权房子的人也只占半数。很多年轻人,宁肯租房子住,也不买房子,他们不肯把金钱扔进那堆钢筋水泥里,而更愿意花钱旅行或娱乐。
或许,他们理解了生活的真谛。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适合自己的。他们不会因为房子来桎梏自己的双脚,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更远处……
到我这个年龄,已经不需要纠结什么了!
正如我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总希望自己也幻化成一只鸟——
飞啊飞的,看看不同的风景,体会不同的温度。如果有风,如果还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