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达人——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苏东坡。

我心中的苏东坡是一个“瑜伽达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四岁(虚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 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专用。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才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些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困苦,精神孤独。面临困境,苏东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苏轼变为苏东坡。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人在能获得心的宁静之前,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在黄州的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

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宁静?

苏东坡练瑜伽是受弟弟苏辙的启发。

苏轼被贬黄州,苏辙到淮扬送兄长,苏东坡发现苏辙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不由得愕然。因为苏辙在童年时就身体多病,夏天肠胃消化不好,闹肚子,秋天气温一降,又咳嗽不止,吃药也不见效,身体特别弱。苏辙告诉他说,10年前,跟一个道士学习瑜伽术,坚持不懈,练瑜珈气功和定力,病都好了。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到黄州后,他在一家道士观里闭门49天,深居不出,开始练习瑜伽。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苏东坡在黄州苦难中的自我超越。

为什么是跟道士学习瑜伽术呢?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主要指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合一。瑜伽的基础建立在古印度哲学上,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瑜伽术及其理论在中国道家比中国佛家易于吸收,是因为,中国佛教中虽然亦有禅宗一派,专下打坐功夫,为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哲学的混合,但道家的特点在于重视自然的冥想沉思,先有自然之基础,才能吸收瑜伽之要义。

中国人的养生是“保存精力”,而瑜伽对身心的方法最适合中国文人。

苏东坡练瑜伽很有心得。

苏东坡在元丰六年(1083年)描写自己的修炼时,他发现瑜伽术有很多明确的特点。他在《养生论》里,描写了控制呼吸所获得的心灵宁静。

他控制呼吸,帮助平静心情,创造内在的平和。他计算他的呼吸周期,在集中注意力时,凝神于鼻尖,这是瑜伽的一个特点。他还描写一种为人所知的瑜伽感觉,在此期间,心灵完全休息,再加上内在知觉和高度锐敏,他觉察到脊椎骨与大脑间的振动,以及浑身毛发在毛囊中的生长。

瑜伽在梵语里是相应之意。据《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记载:“约而言之,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苏东坡完全是按这一“经典”实践的。

他给子由的一封短信里,他描写正统瑜伽静坐的目的。他认为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体会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灵魂,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无所见。

他致子由的信如下: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些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此便住。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翳......而世之昧者,便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狗已入佛地......今日闹里忽捉得些子。.....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苏东坡对瑜伽的贡献。

苏东坡练习瑜伽不是盲目的跟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选择体式,放弃某些难度大,不适合大众练习的体式,比如需在有练习基础的孔雀式和鱼式

苏东坡还赋予了瑜伽几项中国要素,排除了那些弯曲腰、腿、脖子等类似特技的动作,而是增加了定时的咽唾液,这完全来自道家合乎生理的心得。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苏东坡的瑜伽术时,曾这样评论道:“现代练瑜伽术的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承认他们获得的身体健康,心情宁静,与情绪的均衡,都非以前梦想之所及。中国的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伽,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势,如‘孔雀姿’、‘鱼姿’,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势为满足,这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伽的贡献。”

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大起大落、颠破流离,但是他一生风雨如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苏东坡以66岁而终,这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了,我想这与他注重养生、修炼瑜伽不无关系吧。

——参考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瑜伽达人——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