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整理的一篇

儿童节的前一晚,

看着你们彼此的故事里都有对方,不希望最后的结局是从不认识回到不认识,窃以为当下所笃定,其实害怕那只是当下的“我们以为”。想的太多,不如不再去想。

与其他情侣不同,你们没有日常撩人的土味情话,没有那些或许感动但都出于他人亦或是百度得到的句子。个人很反感那样,因为太不真诚。没有要批判的意思,因为自己有时也会被那些句子瞬间感动到。“要求事物不但迎合你的美感,而且必须迎合你的理性,这要求太高了。”个人强迫到遵循陈寅恪先生“别人讲过的不讲,别人写过的不写”。

曾看见过一个话题“找一个自己喜欢又喜欢自己的人到底多难?”其中一条评论是“太难了,自己喜欢自己都难。”

所谓见证,其实知之甚少。“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阿兰·波得顿所言。

最近的文字儿里有觉得或许状态不对吧,理性认知里多了太多主观情绪了(不想再去回望了,即使我们都看见了那些或许存在判断的蛛丝马迹,但真的不需要再去回忆。不看过去,真正坦坦荡荡的心理姿态)这段“见证的”情感上的更添无力,多了压抑。与其画地为牢,把对方归进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不如归入在“能遇见你就不可思议”的浪漫情怀里。

以前也喜欢 破镜重圆式的爱情 百转千回中才会得到最后完满的结局,但是就是不符合现实。后来因为《浮生六记》倾向 相敬如宾 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再后来觉得应该彼此仰视,乐观且充满自信。越是少的文字越是最抓住人心,新雅的处理方式更为理性大方,到了时机,自己就得是那个屋檐。今早起来发现也什么都没改变,这就是成为现实。小说家的浪漫主义与总结,生活有时根本没法总结。把生活寄予文字,仅仅只有一个目的:把自己生活中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一段不好的感情里,陷入了自我否定与怀疑,往往痛苦大过于开心。

儿童节到了,同愿心里住着小孩,眼里有光,心里有路。  各自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加整理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