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二章,感受“美丑”与“不为”

翻开道德经,两千年前的墨香仿佛在眼前直铺过来,道家学子的晨读声响彻在耳边,千年恍若一瞬,而我们此刻将道德经捧在手上,轻轻翻动书页便觉得墨香依旧。

上篇二章读来引我感慨颇深。原文为: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的大意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恶的生成;都知道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生成。

这里所提到的就是,两个相对立的面之间的联系,它们是相反的,但他们互相有联系就是天地间的规律,即第一章中所提到的“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

这里也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衡量善是以恶作为对比的基础上所萌生的产物,它依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我们衡量美丑也是在与之对立面的触碰中发觉与体现的。它的诞生与产物使我们对善与美的赞美提高与扩大。恶与丑有它们存在的原因,但最好是遵循天地与“道”的运行规律。不可以破坏它们所遵循的“道”,一旦破坏掉它们也遵循的“道”,它们之间将会美丑混为一坛,善恶难辩,黑白颠倒。所以把握好评论黑白美丑间的红线,白有底线,黑有底线,才能明析黑白美丑。

②的大意是同样的道理,没了有就没了无,没了难就没了易,没了长就没了短,没了高就没了低,没了音就没了声,没了前也就没了后。

这一点是对①的补充,万物之间都有联系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传递与带来某种信息,正是这种东西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与接触的事物产生一种相互间的联系与规律,这种东西可以被抽象地称之为“道”。

③的大意是从这个道理出发的话,圣贤的人去活理国家的话都采用无为而至的方法,实行无言的教化,万物生成与兴起的时候也不去管理。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至高境界,也是老子口中真正的圣人无为而至的境界。它是指一种潜移默化,以丑与恶的那一面让人们看清美与善的美好,让人们知晓丑与恶的不堪。不言之教,胜过有言多遍,让人们自发向美与善靠近,对丑与恶摒弃。在万物趋向好的一面时,我们就顺应“道”,对这些事情不加以管理与阻拦。

④的大意就是出现了新的物品不为自己所有,做事情也不在乎能否得到补偿,有功于世上不居功自大,因为有功而不居功才能成为万世不朽之功。

我们可以看到④是老子对道德经二章中③的延续,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会利用美与善的对立面,让人们明白丑与恶的污秽,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往善与美的地方去。并且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们做事情的过程中不会考虑会不会得到或失去些什么,不会考虑这么复杂,他们只是在做这件事,专注地做这件事。就好比一位影帝,他在演戏时只专注于他在故事中,只专注故事本身,他不会关注他每个动作好看不好看或者他在戏里帅不帅等等。而后几句“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有功而不居功,才会成就万世不朽之功,真正的圣慧贤德之人不以居功而自傲,以有功不居的心态成万世之功,这是圣贤之人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值得学习与深思的内容。

我轻轻合上书页,只觉书中墨香依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第二章,感受“美丑”与“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