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

每年的档期电影都会去看几部,那些所谓的类型电影不能说不精彩,但是看过也就看过了,无非是正义战胜邪恶或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管过程再如何千回百转,模式化的剧情再如何想出猎奇的招数也都会被熟视无睹,就像电影以外有规律的现实生活那样平淡无奇,有太多的被安排太多的意料之中,于是戏里戏外都被程式化了,如此高度的吻合仿佛使人被封装进了一个固化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类型电影与现实社会“交相辉映”的世界里思想的驰骋将四处碰壁,所有的兴味只能是索然无味,所有的评论也就是不知所谓。

其实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的说法是我曾经所惧怕的,因为身体残疾的局限,从经历到生活的方式甚至可能还有思维方式都或多或少与健全人存在差异,心理上从被动到主动会去接受甚至认同残疾人和健全人是身处两个世界的说法。

而最近,和我朋友偶尔说起对一些世俗习惯的看法,朋友说:“身在世俗里,心在水云间。”这让我隐约感到,不管身外的世界可以被分成几个,自我的内心世界是可以留给精神留给纯真的。

无独有偶,后来还有一部电影给我类似甚至更强的感受,这部电影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其实我是从另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2》电影知道这个电影题目的,两部电影有着类似的情节,突出表现主人公身处在烦杂纷扰的现实世界,每天身心都在被各种琐事影响甚至冲击着,而与这个现实世界形成反差的则是用长长短短的书信编织起来的属于心灵的世界。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查令十字街84号》,整部影片从头到尾色调典雅,节奏平缓,又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虽然女主角作家海伦个性近乎狂放(这在她使用打字机的姿态和信件中直截了当的语气可以感觉的出来),但我感觉海伦毕竟是作家出身,人生的轨迹有点不走寻常路,这要是在平常像她这种大龄无业女青年早就被爸妈逼婚或者自己到处相亲去了,但她却一直专注着自己对书籍的爱好,甚至为了收集珍版图书不惜任何代价去信给大洋彼岸的书商求购,而在对岸的那位书商也是个懂得欣赏顾客品味的人,其实我觉得片中的女作家海伦的阅读范围出奇的广泛,甚至一些在我看来很像数据资料类的书也在她的收集目标之列,不过显然书商弗兰克很认同这些书的价值,对于海伦各种有关书籍问题的咨询也总能做出如数家珍式的回答,连我都会对这位书商博闻广识的回答产生由衷的钦佩,我想收到这些解答的海伦也和我有着同感,我觉得对于自己职业的专注度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而这位书商在自己的领域里也可谓是知识渊博,不仅如此,他还会应海伦的索书要求不惜跑遍英伦三岛去为其搜集各种珍稀版本,作为书商可谓尽职尽责。

如果落了俗套,海伦此时就该对佛兰克油然而生敬佩,继而从敬佩萌生出爱情,走《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路子去了。但是影片开头就给出了弗兰克已经有家室的镜头,我想其实海伦心里不会没有过心生爱慕的想法,但后来还是接到了弗兰克妻子的来信,于是整个故事少了点悬念多了点温馨,她跟他们一家人通过信件建立起来了深厚的友谊,尽管经营一家书店还有会有各种烦杂琐事,尽管海伦的写作事业起落不定,但他们之间的通信一直未曾中断,从开始的书里书外的情趣,到后来渐渐的引出了更多的生活话题,有了点家书的味道,素未谋面却胜似亲人。给我的感觉是因为要把生活的细节复述到通信里,让他们彼此更用心更投入的去生活,彼此的互相关怀,彼此的互相慰藉,让他们在面对平凡的烦恼之余,心中总有一种难以磨灭的寄托。

用难以磨灭去形容一种寄托看似不太恰当,可是我感到在海伦与弗兰克之间还是连着情丝万缕,虽然不曾说破,但每当弗兰克看到书店里有女客光顾,总会闪过异样的目光。眼前的这个人会是她吗?会有可能不在信里通知就忽然出现在眼前?那眼神透露了他所有的盼望。但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盼望始终都只是盼望,当海伦终于有机会来到英国,光顾查令街84号书店的时候,却得知弗兰克已不在人世,书里书外的世界变成了阴阳相隔的世界,两个世界永远无法聚拢。在我心里一直有种感觉也是难以磨灭,情愁如同乡愁,我在这头,那人却在那头。

写到这里,我想我该把我的遐想收回来,转而我觉得不管如何错过片中人都是幸福的,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也会感到幸福,虽然眼前看到的结尾还是有着淡淡的伤感,但心里却被影片整体的暖色调感染的暖暖的,芸芸众生知己难得,他们用信件构筑起来的精神世界不仅给彼此以灵魂上的共鸣,还给观众带去了满满的幸福感,仿佛在每个观众心里也凭空萌生出来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与他们也有了共鸣。

我看到在属于我的心灵世界里也有着从平凡的生活中拾取的小幸福,我认为只有在平凡的生活当中能感受到小幸福的人,才有可能在整个人生当中迎来终极的幸福,就如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