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人:突击小队》是款俄罗斯游戏,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款冷门佳作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同时,还可以微观操作每个个体,细节拉满!!每个国家的武器系统基本还原真实。
这款游戏画质细腻,可以使用鼠标拉远或旋转,全方位地观看战场情况,并且可以切换到单个作战单位中,来仔细观察,包括战车上面的螺丝焊接点,甚至人物的脸部造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个游戏进入战场直接为玩家呈现一张地图和操控选项,并附带默认战斗兵种菜单,点击后就可进入战场进行作战。
在战斗单位中,包括基础的步兵、指挥官、坦克驾驶车组、火炮小组、机枪小组和投弹兵小组等,在载具方面有基础的轻型装甲侦察车、常规装甲车、运兵车、轻型坦克、重型坦克和一些自行火炮等,美国空军以及英军炮舰也作为大杀器出现在游戏里,完美还原当时的二战战场。
在操控战斗单位时,玩家可以从整个大局,深入到单个步兵中,在军队行进时,可以命令步兵爬上坦克,乘坐载具一起前进,在战斗时,还可命令步兵,寻找掩体进行交替射击,对于一些具有运输能力的载具,也能命令步兵进入里面,一同前进,而且每一个步兵单位中还具备战术指挥元素,可以命令个别士兵,向敌方阵地扔手雷,扔烟雾弹等。
游戏还原现实的地方很多,比如步坦协同的重要性,单个坦克深入敌阵,很容易被敌方一个小兵借助反坦克手雷或者反坦克火箭筒轻易干掉,损失惨重。但是装甲车与士兵协同,共同压制敌方据点就会高效的多。将坦克部署在前面,再配备两辆不具备火炮,但具备机枪攻击能力的轻型装甲车,后面跟随二三十个步兵,这样的搭配基本上是无敌的,步兵可以针对步兵,而装甲车也能针对重型火力点,坦克能针对重型建筑物或敌方装甲,后期可随着自己的分数提升和游戏战局的转变,能派遣更多先进的兵种和装甲车辆。
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选择德、日、美、英、苏五大阵营,战场地图基于真实二战战役发生地,在游戏中感受武器装备的对抗细节,加深对那段历史的了解。
突击小队遭遇战记录:正常难度
美军:
1.霸王行动
霸王行动是指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在上千艘军舰和战机的护送下,5万盟军乘3000艘登陆艇如潮水般涌上诺曼底海滩,从而拉开了盟军收复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大陆的序幕。代号“霸王”的登陆行动,标志着希特勒德国开始走向覆灭。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作战,也是一场极具吸引力并让人回味的战役。D-DAY当日,错判了德军守军实力的美军登陆部队在奥马哈海滩遭遇了惨重的损失,因此奥马哈海滩登陆战也被称作血腥奥马哈。而原本盟军预计登陆作战的难点之一的犹他海滩登陆战则是因为登陆部队被海浪吹的远离了原定的登陆地点,最后不仅完成了登陆任务不说,反倒是伤亡最小的。
2.卡灵顿
卡朗唐战役(Battle of Carentan),又称卡林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空降兵部队和德国国防军空降兵部队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的交战。这场战斗发生在1944年6月6日至6月13日,地点位于法国诺曼底大区卡朗唐镇附近。进攻方美军空降兵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美军的滩头阵地(犹他海滩和奥马哈海滩),并建立一条坚固而且连续的防线,以对抗预期中的德军装甲兵大规模反击。防守方的德军伞兵试图将该镇控制足够长的时间,以便使从南部赶来的增援部队抵达增援,阻止或推迟美军大部队的汇合,并阻止美国陆军第1集团军对莱赛-斐瑞尔(Lessay-Périers)的进攻,阻止他们从根部切断科唐坦半岛(Cotentin Peninsula)将诺曼底守军分割包围。
卡朗唐的德军伞兵防守部队由德国空军第2空降猎兵师(Fallschirmjäger)的第6空降猎兵团的两个加强营组成(原本三个营中的其中一个,已经在6月6日美国陆军空降兵着陆后,第一时间从卡朗唐镇内出发,在卡朗唐镇外围的各处田野乡村中清剿空降的美军伞兵但在经过了多天的激烈战斗之后,这个营的建制已经被美国陆军的空降兵打没了)。在卡朗唐以南地区,受命增援卡朗唐的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兵师“古兹·冯·伯利辛根”(Götz von Berlichingen)因为前线运输资源短缺、美国陆军空降兵小组有组织的小规模伏击以及盟军飞机的空袭而延误。1944年6月6日,作为美国陆军空降部队诺曼底空降行动中的一员,第101空降师在诺曼底地区降落,接到命令奉命夺取卡朗唐。
在随后的战斗中,第101空降师于6月10日到6月11日强行穿过堤道进入卡朗唐镇内。因为弹药的缺乏与不断出现的伤亡德国守军被迫于6月12日开始撤离。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兵师于6月13日开始从卡朗唐以南地区向坚守在卡朗唐镇内的第101空降师发动了反击。但反攻被第101空降师的空降兵们成功拖住,使其只能在卡朗唐镇以南城镇外围地区徘徊无法继续向北进攻占领卡朗唐镇并扩大战果,最终在美国陆军第2装甲师A战斗群(CCA)的协助下,第101空降师的伞兵们成功击退了德军的反攻。
3.突出部战役
突出部之役,又称阿登战役,爆发于1944年12月,到次年1945年1月底以德军的撤退告以结束。突出部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同时也是美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突出部战役是在比利时东南部的阿登地区由德军对盟军部队发起的进攻战役,这次战役的重要意义在希特勒看来,是扭转局势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够打得盟军猝不及防,那么就有希望夺回战争的主动权。1944年12月,德军的向前推进在盟军的防线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因此,由德军发动的这次攻击行动就被形象地称为突出部战役。16日的凌晨,德军部队主要分北、中、南三条路线向盟军展开强势进攻,双方交战激烈,炮火连天。在这次战役中,尽管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击退了德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却造成了美军将近10万人的惨重伤亡,着实让人触目惊心。
德军:
1.卡昂市郊
卡昂战役于 1944 年 6 月 6 日至 7 月 20 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期间进行。卡昂市位于奥恩河上,距离诺曼底海岸约9英里,是该地区重要的公路和铁路枢纽。这座城市被盟军确定为在诺曼底登陆期间登陆的部队的早期目标。争夺卡昂的斗争非但没有迅速沦陷,反而变成了一场血腥、磨人的事情,由于德国的激烈抵抗,这场斗争持续了七个星期。
2.圣希莱尔
3.市场花园行动
市场花园行动是1944年9月17日至27日一场在荷兰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所发动的一次军事行动。其目标是在莱茵河上建立一个长达64英里(103公里)的突出地带,在德国领土上建立一座桥头堡,开辟一条盟军可以攻入德国北部工业生产区的路线。这将通过两场子行动来实现:美军和英军的空降部队(市场)将攻占路线上的九座桥梁,然后地面部队迅速通过桥梁直插德国本土(花园)。空降行动将由第一盟军空降军计划和实施,英国第二集团军第30军则将进行地面的进攻行动。尽管这一次行动迄今为止,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行动,但市场花园行动的最终结果是失败:这场行动虽然解放了荷兰的埃因霍温和奈梅根以及许多城镇,并且限制了V-2火箭弹的发射行动进行。然而,行动未能在莱茵河上拿下一座稳固的桥头堡,盟军遭受重大损失,进攻的步伐在莱茵河边上停下了。
苏军:
1.斯摩棱斯克
1941年6月22日德军三路大军闪击苏联以后,中央集团军群不到一周时间就突破苏军西方方面军的主力防线,27日占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7月3日开始向斯摩棱斯克发起进攻。此时苏德双方都将目光放在这个离莫斯科仅300公里的西部门户要塞城市。
第一阶段,7月10日到20日。这一阶段,德军主要突破苏军右翼和中央防线,以占领斯摩棱斯克以东70公里的叶利尼亚为标志,准备以斯摩棱斯科为中心,组建一个大规模的包围圈,牢牢把苏军主力困在包围圈中。德军的目的到20日达到,叶利尼亚失利,苏军阵亡30多万,受伤8万多,由此引发后续朱可夫的叶利尼亚反击战。
第二阶段,7月21日到8月7日。这一阶段,苏军统帅部调整进攻打法,将24、28、29、30四个集团军外加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改为5个集团军级战役集群,从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一带向斯摩棱斯克实施反攻。这一阶段是斯摩棱斯克战役最残酷的阶段,苏军虽然付出惨重代价,苏军第16、第19、第20三个集团军几乎全歼,但德军同样遭到重大损失,装甲集群和摩托化步兵损失近一半,其它步兵团损失达到 20%,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投入一半预备队即24个师中投入了10个半师补充到前线。这个阶段的战斗是导致德军改变战略,推迟向莫斯科进攻时间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阶段,8月8日到8月21日。这一阶段主要以朱可夫以预备方面军发起叶利尼亚反击战并取得苏军开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为契机,加上铁木辛哥主动向西南方面撤退,客观上逼迫德军害怕苏军切断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整个会战中心也向斯摩棱斯克以南地区转移,为德军发动基辅围歼战创造了条件。
第四阶段,8月22日到9月10日。这一阶段,是德军在进攻莫斯科还是进攻基辅之间犹豫争吵的阶段。斯大林借此机会发动了一次进攻战斗,组织了460架飞机和作战集团,对古德里安南下的装甲集群进行阻截,重创了德军但没能阻止古德里安南下,从而使德军进攻基辅愿望达成。到9月10日,因为苏德双方把重点都放在基辅,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地区但并没对莫斯科形成重大威胁,苏军全面转入防御。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打得还是可圈可点的,重要的是苏军找到了如何阻击德军装甲的办法。整个战役四个阶段,苏军共损失48万人,1348辆坦克,900架飞机,各种火炮近万门,但德军也损失了14万人,装甲坦克也损失巨大。重要的是,动摇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决心。
2.柯尼斯堡
在苏德战争爆发三年后,苏联由最初的防守改为进攻,并收回了所有领土。1944年,苏联开始向德国进攻,准备消灭纳粹德国。苏联在兵员上以及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5年,在库尔斯克会战、巴格拉基季昂行动、西西里岛登陆以及诺曼底登陆之后,纳粹德国在盟军和苏军的夹击下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苏军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攻占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和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而下一个目标,便是德意志第三帝国首都:柏林。
如果想要攻下柏林城,只能通过拿下东普鲁士,接着再占领柏林,取得最终的胜利。而柯尼斯堡战役便是企图是从南北两面,向柯尼斯堡同时实施向心突击,以围歼德军集团。按照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的决定,以四个集团军(第43、第50集团军,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9集团军)的兵力集中于各狭窄突破地段,从柯尼斯堡以北地域向皮劳实施辅助突击,苏军的航空兵第18集团军的航空兵兵团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航空兵,被调来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所属空军第1、第3集团军在该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5年4月6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在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实施航空兵突击后发起进攻。而面对苏军的进攻,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德军仍然无法低抗苏军的进攻,苏军勇猛前进。很快,第39军便楔入德军防御4公里,并切断了了柯尼斯堡—皮劳铁路,第43、50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突破了第一道阵地,直逼市区。而在苏联境内作战时,希特勒便提出过“城市堡垒”的概念,即即使身陷重围,德军仍要把守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这一次德军统帅部使柯尼斯堡在完全孤立的条件下做好了长期防御的准备。 要塞的防御体系,由外层防御围郭和三道阵地组成。而在苏军摧枯拉巧的攻势下,第43集团军部队首先突入柯尼斯堡。随后几天,进攻加快速度进行。天气的明显好转使航空兵能够全力出动。
4月7日昼间,该市西南区和西区遭到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德军在这两处扼守一条沟通柯尼斯堡守军与泽姆兰半岛军队联系的狭小走廊。苏军航空兵在一天的战斗中共出动4758架次,向德军投掷了1658吨炸弹。至4月8日日终前,苏军攻占了该市港口、铁路枢纽和许多军工目标,割断了要塞守军与泽姆兰半岛军队的联系。这天,苏军统帅部派出军使敦促守军放下武器。但德军继续抵抗。4月9日晨,第43集团军打破了守军一些部队西逃企图。德军坦克第5师由泽姆兰半岛向柯尼斯堡实施的相向突击也未得逞。在苏军炮兵和大约1500架飞机对残存的抵抗枢纽部进行密集突击之后,近卫第11集团军对市中心的德军发起冲击,于4月9日21时迫使要塞守军投降。柯尼斯堡战役就此结束。
3.伪满洲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东北,由于东北军未抵抗,日军仅用三个月就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走狗溥仪执政,建立伪满洲国,定都新京(长春)。伪满洲国领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辽宁省)以及热河省。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召开,罗斯福和丘吉尔希望苏联加入对日作战。1945年2月,在得到罗斯福保证苏联在远东的领土要求情况下,斯大林同意在对德作战结束后三个月对日本宣战。4月5日,苏联方面告知日方不再续约互不侵犯条约,此举引起日方极大关注。1945年5月9日,德国投降,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需要在8月9日之前对日宣战。自雅尔塔会议后,日本一直希望与苏联续签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希望苏联当中间人,让日本能和同盟国进行和谈。1945年6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向苏联申请出面调停进行和平谈判,日本愿意做出领土让步换取非无条件和平,此举斯大林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回复。
1945年8月8日,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带领下从多地进攻伪满洲国、由于日本预计苏联十月才会参战,开战后日军并未做出有效指挥。另外苏军通过空降部队至各大小机场和城市中心,在苏军陆空军配合下,日军全线溃败,但苏军并未攻下任何一座大型城市。8月11日,走狗溥仪以及伪满洲国官员撤离新京前往通化。8月13日,苏军进入抄线。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17日,走狗溥仪宣布退位诏书,伪满洲国灭亡。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满洲及抄线以北三八度线的日军解除武装停止战斗。同一时间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也被苏联占领。同日苏军占领库页岛南部、千叶群岛和抄线北部。日本投降后,美苏争相抢占日军控制区。
1945年8月19日,苏军空降长春和沈阳,走狗溥仪等人在奉天机场被苏军抓获。8月20日,苏军占领哈尔滨和佳木斯。8月22日,苏军占领旅顺和大连。9月2日,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美国以及控制日本本土,苏军并没有按照计划进入日本北海道岛。苏联的参战让日本彻底打消了日本主战派继续战争的愿望。此战苏军伤亡三万多人,日军伤亡八万,另有六十万被俘。所有日军俘虏都在战后被带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劳改,后约十万人死于西伯利亚。
战后,苏联将东北以及朝鲜的工业设施和银行内的黄金、债券、纸币、重金属运往苏联,按照当时汇率,相当于20亿美元。但是按照雅尔塔协议,这些属于正常缴获和收缴。而且苏军在东北地区军纪败坏,沈阳苏军对行人进行抢劫和强奸,引起当地恐慌。中共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司令员卢东升也因为制止苏军暴行而被苏军开枪打死。此行为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反对。1946年初,苏联撤军,中华民国国民党军进驻东北,但苏联默许中国共产党抢先进入东北建立根据地并交给苏联缴获的大量日军武器。苏联在抄线北部扶持建立抄线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东北的日本侨民被苏联迅速遣返。
英军:
1.战斧行动
在二战初期,北非属于英国和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英国由于在法国战役中遭到重挫,因此将军队主力都回撤到本土,准备抵御德军入侵,所以也就无力去给海外殖民地派出更多军队了。意大利眼见机不可失,于是下令对驻扎在北非的英军基地发起攻击,试图扩大自己在非洲的势力范围。然而,意大利军队进攻速度缓慢,逃跑速度却极快。结果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意大利军却被人数远低于自己的英军打得落荒而逃。
德国原本对北非战场并不感兴趣。可是意军的节节败退却迫使它不得不出手帮助这个“猪队友”挽回败局,于是就派名将隆美尔率德军第五轻装师和第十五装甲师前往非洲驰援。隆美尔介入北非战场后,形势迅速得到逆转。英军用十个星期时间从意大利军队手中夺取了大片地盘,结果隆美尔率领德军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收复了失地。
不过,英军虽然败得很狼狈,但总算是在昔兰尼加的重要港湾托布鲁克守住了一个立足点。此后一段时间内,德军和英军都围绕着托布鲁克展开了拉锯战。德军由于兵力有限,所以无法对躲在托布鲁克永久性防御工事中的英军发动致命一击。英军企图救援托布鲁克被困守军的几次行动也在遭到重大损失后徒劳无功。
1941年5月,英国向驻非洲的英军送来了238辆坦克,其中135辆为马蒂尔达重型坦克(步兵坦克),82辆巡航坦克(中型坦克),21辆轻型坦克。这就使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实力大大增强,对德军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因为此时隆美尔手中只有100辆坦克,且其中有半数以上都围困着托布鲁克的英国守军,难以调动。
1941年6月15日,英军执行“战斧行动”作战计划,向德军发起攻击。此战中英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坦克数量,都远在德军之上,因此志在必得。
另一方面,德军的劣势却不仅仅体现在兵力和坦克数量方面。德意志非洲军团大约三分之二的战防炮还是老式的37毫米口径,这种战防炮对英军巡航坦克很难造成伤害,对马蒂尔达重型坦克更是毫无办法。少量较新式的50毫米口径战防炮也只能在近距离才能穿透马蒂尔达重型坦克的装甲。
关键时刻,隆美尔再出奇招。当时他手上共有12门用来射击飞机的88毫米高射炮,这种火炮射速快,射程远,能在2000码距离之内穿透马蒂尔达重型坦克的装甲。他把4门88毫米高射炮安排在哈勒法亚,另外4门安排在哈菲德山脊,这两处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也是英军打算一开始就争夺的目标。
当“战斧行动”开始后,英军右翼部队最先向哈勒法亚隘口发起攻击。如果当时英军利用坦克上的数量优势在黑夜里迅速发动突袭应该会有较大胜算,然而英军的作战计划却是要等炮兵有足够光亮可以射击时才发起突击。因此英军的坦克在光天化日之下试图强行突破,结果遭到德军88毫米高射炮的疯狂阻击,右翼部队仅剩下1辆坦克生还。
英军左翼部队的遭遇基本与右翼相同,一头扎进了隆美尔布置在哈菲德山脊的坦克陷进,同样遭受重创。
唯一比较好的就是英军的中路纵队成功突破了德军中部防线(德军在这一区域没有布置88毫米高射炮),并占领了卡普措要塞,然而这一突进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由于英军左右两翼都遭重创,中路纵队孤军深入就相当于掉入了德军的“口袋”之中。
6月16日,隆美尔率领几乎未受损伤的德军坦克部队发起反攻。英军经过前一日的重创此时已人心惶惶,因此当遭到德军反击时连平日基本的战斗能力都发挥不出来,全军迅速陷入混乱之中,失败自然就成了定局。
“战斧行动”一共只打了3天。英军和德军兵员方面损失都不大,但英军却损失了91辆坦克,而德军才12辆。而且英军作为战败方匆匆撤退,将那些受损但可以修复的坦克全都抛在路上,结果全部成为了德军的战利品。
事后分析“战斧行动”英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太过相信重型坦克的突破能力,却忽视了德军火炮的威力(主要是没料到隆美尔会用射击飞机的高射炮来打坦克);二是德军主帅隆美尔的战术水平确实高过英军主帅韦维尔一大截。隆美尔坚守两个侧翼,却故意放弃中央阵地,成功将英军引入“口袋”中围歼,英军在“战斧行动”中唯一的成功突破却造成了最大的灾难。
2.火炬行动
二战最冒险的行动之一,火炬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实施的登陆作战。1942年夏,苏联对美国及英国施加压力,要求尽快在欧洲展开军事行动及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纳粹德国军队对苏联红军的压力。
在美军指挥官赞同大锤行动——尽快在欧洲占领区登陆的时候,英军指挥官表示这类型行动将会导致灾难,所以建议以进攻法属北非来代替,以消灭在北非的轴心国军队、改善在地中海的制海权及为准备在1943年解放欧洲南部做好准备,火炬行动便由此出现。
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法美联军在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指挥下,1700架战机掩护着655艘战列舰和运输船,护送陆军开始从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一带登陆,火炬行动展开。美英军队为进攻北非,动用了13个师、45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其中有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64艘),编成西部、中部、东部3个特混舰队,共10.7万人。由美国陆军中将艾森豪威尔任总指挥,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任海军总司令。西部特混舰队由美海军少将休伊特指挥,输送巴顿少将指挥的美军前往法属摩洛哥登陆;中部特混舰队由英国海军准将特鲁布里奇指挥,输送弗雷登德尔少将指挥的美军前往奥兰地区登陆;东部特混舰队由英国海军少将巴勒指挥,输送赖特少将指挥的美、英混编部队在阿尔及尔地区登陆。
战役的航空兵保障由西部空军司令部(保障卡萨布兰卡、奥兰登陆)和东部空军司令部(保障阿尔及尔登陆)分别负责(共1700架飞机)。第一梯队登陆的有6个加强师,其中有2个装甲坦克师(共107000人,其中卡萨布兰卡35000人,奥兰39000人,阿尔及尔33000人)。登陆部队接到命令,如果敌海岸炮兵和舰艇不开火,则不得射击。盟军登陆只遇到轻微的抵抗。11月8日日终前进入阿尔及尔城,10日进入奥兰,11日进入卡萨布兰卡。11月10日夜间,驻北非的法国军队根据维希政府武装力量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在阿尔及利亚)的命令,停止了对英美法盟军的抵抗。到12月1日,连同第二梯队在内已有253213人在北非登陆。盟军占领阿尔及利亚各主要基地后,开始向突尼斯推进,到11月25日已进到比塞大的接近地,在此遭德意军队所阻。法西斯统帅部利用盟军未从海上入侵突尼斯的这一机会,于11月11日派遣空降兵,占领了比塞大和突尼斯两个基地,从而大大增加了同盟国军队在北非进一步行动的困难。1942年11月8—13日,盟军共损失2225人。法国人死亡490人(包括居民中的蒙难者)。同盟国海军和空军共击沉驱逐舰9艘、潜艇10艘、其他船只14艘。
从战役的结果上去看,盟军成功占领了北非部分港口以及基地,给后面彻底打败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奠定了基础;而且英美联军的联合作战,给之后的西西里登陆作战以及诺曼底登陆作战提供了第一手的战场资料,特别是在投入伞兵空降作战方面,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3.阿纳姆
1944年9月11日,丘吉尔在听取了蒙哥马利对于“市场花园”行动的报告后,批准行动于9月17日展开。
“市场花园行动”看起来似乎正在向着理想的方向进行,接下来横在盟军面前的就只有荷兰中部城市阿纳姆,和坐落于该城南郊、横跨莱茵河的两座桥梁了。然而盟军的好运似乎在此时到头了。德国人已经从盟军的“组合拳”之中反应过来,并开始向荷兰方向抽调兵力。蒙哥马利似乎还没有领教到德意志防御战大师莫德尔的厉害。在空降兵的重点目标阿纳姆城里,驻扎的德军数量远不止两个装甲师,静候盟军的到来。在这场行动中,英国第一空降师几乎全军覆没,整个师总人数为1.1万人,仅被俘的士兵就有8000多,可想而知这场战斗之后,第一空降师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日军:
1.哈拉哈河
诺门罕布尔德草原地势广阔,丘陵不多,中蒙边境的哈拉哈河流淌其间。哈拉哈河大部分在蒙古国境内,只是部分穿过新巴尔虎左旗流向贝尔湖。河不宽,水流舒缓,清澈见底,岸边生长着芦苇和一丛丛河柳。据介绍,诺门罕战争就是从这里拉开序幕的。当年,这里两岸都是战场。1939年5月4日,蒙古军第24国境警备队的牧马人由西岸赶马群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满兴安北警备军骑兵哨所的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乘马追赶,将蒙军连人带马赶回西岸。于是,双方不断在这一地区展开争夺战,战争不断升级。实际上,日本关东军早就想在这一带进攻蒙古,占领其东部哈拉哈河地区,作为下一步入侵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妄图联合德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
日本关东军接到伪满兴安北警备军的报告后,认为战机已经来到,立即派出第23师团骑兵联队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主动撤向河西。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也开始向出事地区集结兵力。随后,苏军统帅部任命朱可夫为前线指挥官,日本关东军则先后任命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和荻州立兵中将任诺门罕战事司令官。
双方不断向诺门罕地区增兵,并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空战和地面攻势,日军还向苏蒙军进行了细菌战。据当地一些经历过这场战争的老人讲,日军当年在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集结大量军队、坦克和飞机,修建了野战机场,并在诺门罕地区上空与苏军飞机大战过多日。
这场战争最后以苏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整个战争期间,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伤6万余人。无论空战或坦克战,在当时的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日本史学家称,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在这片不足7800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损耗了5.4万兵员和大量重武器。这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
2.新加坡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第二年,开始在国内实行粮食配给制度。1941年中期,由于当时战略储备只够用3个月,为了获取战争资源,日本决心夺取西方国家的东南亚殖民地。就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同步发起进攻美属菲律宾殖民地、英属马来亚殖民地的战事。
其中在马来亚-新加坡战役中,日军兵力仅约4万人,配备150余辆坦克和370架飞机,从数量上看,属于“以少打多”。但英国的军官不仅轻敌,而且战术呆板,只注重正面防御,使得日军有机可乘,随着越来越多的装备落入日军手中,英军士气大降。加之日本步兵骑着轮胎只有钢圈的自行车追赶败兵,数以百计的车轮汇成嘈杂一片,溃退的军队以为是坦克在追赶,都惊恐万分,就这样日本险胜。
1942年2月1日,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的一千余米长的海峡堤坝,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岛屿。英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白思华随后宣布新加坡攻防战开始,并决定防守前线,驻新加坡的英军开始与日军交战。2月8日晨,日军炮兵和航空兵对英军的火炮阵地、机场等设施进行猛烈轰炸,随后近卫师团在新加坡东北角的开阔地带佯装登陆,使在那里的英军主力不敢向别处调动。英国由于以保卫遭受法西斯同盟德国侵略的本土为主,除1月下旬曾有少量从马来半岛退守的援军抵达新加坡外,并没有向驻新加坡的英军提供其它任何实质上的军事援助,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力量势单力孤。再加上由于训练和装备等问题,新加坡英军节节败退。随着登陆的日军越来越多,守军的防线逐渐崩溃。15日下午,数量占优、装备水平至少旗鼓相当的8万英军加上之前在马来半岛被俘的5万人,正式向日军投降。
2月15日,在日军登陆一周后,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亲自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这座“东方第一坚城”落入日军之手。日军在英国投降之后,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受降仪式:让数万名英军战俘站在道路的两边迎接高奏凯歌的日军进城。后来,除了3名印度籍战俘参加日本炮制的傀儡“印度国民军”外,其他英军战俘都受到惨无人道的虐待,许多印度锡克人被当成日军新兵练习射击的活靶子,而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亚的战俘则被送到泰国去修“死亡铁路”。
在新加坡之战结束之后,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悲痛地指出:“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发生在新加坡。”
3.硫磺岛
硫磺岛,是一个尚未完全冷却的火山岛,岛上大部分地域都被厚厚的棕黑色火山岩烬覆盖着。其总面积仅有20平方千米,差不多相当于我国海南三沙市的陆地面积。硫磺岛虽然只是一个弹丸小岛,但却处在战略要津。该岛位于日本东京与美军新占领的塞班岛之间,距离两地各约600多海里。
美军占领塞班岛后,就一直以塞班岛为基地空袭东京,但由于硫磺岛的报警作用,导致美军的空袭效果都不大。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小笠原群岛中只有父岛有驻军;硫磺岛的地位是在开战后才逐渐提高,1944年2月,当美军收复马绍尔群岛以及1944年1月对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发动毁灭性的空中打击后,日军大本营开始重新评估情势。为抵御美军的行动,日军建立了一个环形防卫圈“绝对国防圈”,南北向的加罗林群岛至马里亚纳群岛即为其中一道岛屿防线,两群岛更北部即是硫磺岛,其次便是日本本土了。
1944年8月美军收复关岛,同年12月20日登陆菲律宾莱特岛。其后的莱特湾海战中美军基本消灭了日本帝国海军主力。因此美军取消原本在1945年2月底3月初登陆吕宋岛或台湾的作战计划,改为抢占硫磺岛后直接攻击冲绳及日本本土。马绍尔群岛沦陷后,日军加强了硫磺岛的军事力量,在硫磺岛上的军事力量达到5000人,13门火炮,200挺轻重机枪,4552支步枪,12架高射炮,30挺25毫米口径2联装高射机枪,此外还有120毫米口径的火炮。硫磺岛和小笠原诸岛成为防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当时日本已经丧失了制海和制空权。
1944年6月,硫磺岛上还驻有80架战斗机,但到了1944年7月仅剩下4架,美国海军到了硫磺岛目视范围内,一次全面的轰炸,炸毁了硫磺岛上所有的建筑物和仅存的4架飞机。但美军尚没有对丧失了海空支持的硫磺岛展开攻击,而日本则只余下地面部队能使用。美军阵亡6821名士兵。日本损失23,786名士兵,1,083人被俘,22,703人阵亡。美军获胜后将该岛建设成供战斗机和轰炸机起飞降落的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