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往事】秉烛夜谈

最早的时候爷爷家住中心小学操场北边上的一排红砖房里,后来搬了一回,住到高桥中学操场边的学生宿舍一楼去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小学一些老师领着学生来帮忙搬家,我也帮着把成捆的书一路搬到中学去。那是我上初中前一年的事了。等我在高桥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全校学生没有人比我更方便,衣食住行全都不需自己操心,课间跑回家里喝水吃点东西更不在话下。那时因为长期吃住在学校里,白天黑夜形影不离,全无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排斥和厌倦。

初中要上晚自习,通常到八点来钟才结束。下课铃一响,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顿时沸沸扬扬,学生们簇拥着下楼,有遥相呼喊的,有嬉笑打闹的,一时热闹非凡。只需三五分钟,学生们像潮水一样散去,这场热闹也就消散了。楼下的小卖部挤得满满当当,有人撕开一根雪糕往嘴里送,有人在门口竹床上抄起开水瓶冲泡面吃,三三两两的男男女女立在台阶上嚼着零食聊着闲篇。这些多半是住读生,在回宿舍休息之前用几块闲钱结束这一整天的读书学习。

很快教学楼断电熄灯,只剩下住读生里有几个极其刻苦的,点着蜡烛准备读到深夜。我班上就有一个,名叫陈超的,是我见过最为励志的学生,他的名字在学校里也是如雷贯耳的。那时候我掌管钥匙,早上来教室开门,晚上锁了门才走。很多时候嘱咐他走时锁门,也有几次自己有样学样,也点根蜡烛装模作样坐在桌前再磨蹭一会。

那时我终究不是一块爱学习的材料,很多次捧起蜡烛走出教室门去游荡。整个教学楼是弧型的,二层全是我这个年级,走到楼下花坛回头一望,便看得出哪间教室还有人在。弓身小心护着蜡烛,径直上楼走进那间光影摇曳的教室。不出意外是一伙学生围着烛火闲聊,话题总是天马行空,从他们村里的奇闻异事到学校的风水人情,有时让人听的后背发凉,讲到精彩处,断断续续有人进门来,不声不响围在一旁。夜谈的话题总是牢牢掌控在几个能言善道的人手中,不开腔的人有两点顾虑:一来怕说错话被人笑话,二来又担心自己的故事没味道拿不出手,只好竖起耳朵听个仔细,心里也像烛火一样忽明忽暗。

围坐在烛火周围的人不全是同一班级的,甚至有的还不是一个年级,正是秉烛夜谈的奇妙氛围让我们在这里相聚。一支蜡烛顾全不了所有人的脸庞,除了声音之外,围观者的其他一切身份信息这时都隐去了。身高胖瘦、成绩优劣、家境贫富都隐匿在烛火照不到的黑暗之中。谁都可以十分轻松地坐在一旁听着,轻柔地嚼着刚买来的零食,有大方的还会放到蜡烛旁供大伙分享。那时话最多最密,故事最多的人叫陈继宁,

说的人正说得兴高采烈,听的人聚精会神,正听的浮想联翩。“哪些人还在这里!还不去宿舍睡觉!”管这栋楼的老头子晃着手电筒,照的烛火旁得每个人原形毕露,吓得落荒而逃。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年往事】秉烛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