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终南望馀雪

夜读:终南望馀雪

冬日黄昏,风停暮色观木叶,雪霁夜茶读唐诗。读祖咏《终南望馀雪》,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间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文字十分洗练,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冬雪自然图景。

夜读: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夜读:终南望馀雪

第一、二句,是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用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意思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夜读:终南望馀雪

第三、四句,“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能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实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夜读:终南望馀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读:终南望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