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鼎食、天子驾六——一个礼仪之邦的自我修养

      周王朝,一个充斥着“礼”的年代。时至今日,我们仍用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生活的考究排场;用金石之乐来形容编钟、编磬发出的音如天籁。可以说,繁琐的礼制是周王朝统治华夏大地800余年的有效稳定剂。

     秦汉以前的国家形态,不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更近似众多诸侯国(政治实体)组成的“城邦联盟”。组成联盟之间的各邦领主之间只有强弱的区别,不存在秦汉以后的明显区别的“君臣大义”。楚王不对周天子忠心耿耿,周代先王也不对商王感恩戴德。为维护周天子的大宗地位,周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礼制。礼制的繁琐和昂贵完美地凝聚在一句话之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1.列鼎制度

     鼎不仅作为国家重器象征奴隶制王权,还被作为礼器,广泛使用在祭祀、宴飨、朝聘、婚冠、丧葬等政治和宗教活动中,《仪礼》等文献记载了东周时期列鼎的使用和鼎簋相配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周代墓葬中随葬青铜礼器的种类和数量表示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后来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陪葬鼎,大小不一,兽形鼎形态各异,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国力凋敝难以凑出相同的五鼎且不守礼制有礼崩乐坏之迹象。


2.乐舞制度

     钟与磬构成金石之乐,以钟磬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与列鼎制度共同形成礼乐制度的核心。《周礼.春官.小胥》对乐队的排列和规模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即:天子四面排列,诸侯三面排列,卿和大夫两面排列,士一面排列。舞队的排列规定: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称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六十四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春秋末期鲁国的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谈及季氏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佩玉制度

     中国古代崇尚玉器,“昔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佩玉不仅是佩戴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礼制的要求。形成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组佩玉的规格与佩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传统的弧形璜逐渐被以写实为主要特点的兽形佩(龙、虎)所代替。东周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更为细腻,造型更为华丽逼真,雕刻线条更加流畅。




4.出行制度

     天子驾六是指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洛阳市考古发现的"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充分印证了这一记载。春秋之世,礼崩乐坏,由于周室衰微,诸侯间僭越的事时有发生。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地的主人应为楚国的诸侯或为卿大夫,属于僭越周礼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陕西秦国陵园也属于同样的僭越行为。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车马坑,是周礼的真正体现,印证了古之天子驾六马的乘舆制度。


     逝者如斯,分封制度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周王朝开创的“礼”许多仍延续至今,影响着后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钟鸣鼎食、天子驾六——一个礼仪之邦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