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极简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近在早晚遛狗的放空时间里,我一直在脑海中反复的思考极简这个概念。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以及年龄的增长,逐步的感受到有限的时间、精力与无限的任务和期望之间的根本矛盾,常常会在内心滋生一些无力的负面情绪。所以,会越来越多的思考生活态度和时间管理这样重要又复杂的话题。而设计的哲学,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多的智慧,可以提供给生活一点灵感。

说起简约的好处,设计师们都深刻了解。根据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越是多选择,越是低效。去除多余的元素干扰,可以减少用户的思考。作为一个设计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做这样的减法工作。《简约至上》中,四个简约设计策略:删除、组织、转移和隐藏。即面对复杂的功能、逻辑、信息,通过删减、归纳组织、转移到别处,或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隐藏起来,即可逐步趋近简约。

剃刀法则,不止可以应用在设计领域,事实上,它最早起源于哲学,后应用到组织管理,甚至渗透到语言学,直至逐步扩展到设计的范畴,成为一条经典的设计原则。我想简约的道理,之所以可以无限的延展,说明它一定是来自这个世界的本源。

牛顿认为:“自然界不作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多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存在的"世界,事物的来源仿佛总有它的道理,例如动物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没有一处不是有它的功用。自然中的一草一石,也皆有它的来源。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是"理解性"的,人们看到事物,感知事物,之后便是要进一步去理解事物。闻到花香,感受到芳香对嗅觉刺激的美妙,之后便是要探求这香味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香味,不同的花香是否有区别?再进一步,去欣赏或是赞美,逐步形成相关的科学或是诗歌。整个人类的文明,也正是基于此。

所以,目前流行的极简精神,不论是设计领域,还是生活态度,一定是一种跟文明更贴近的形态。人们的"理解"是有成本的,极简让这种成本更优质的分配到需要被理解的事物上,是更加高效和智慧的。

在中国,自80年代后,人们一下子从物质匮乏逐步进入到物质过剩的时代,而经历了这一代变迁的人们,在对物质的态度,也经历着从"要更多"到"这样就好"的转变。与此同时,从日本、北欧也逐渐传入一些全新的生活理念、态度、品牌,在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从无印良品的"适度、自然、刚刚好",到《断舍离》的舍弃哲学,从性冷淡风格的服装风潮,到冰岛的无人景致的热度,好像人们都开始在尝试"逃离",离开过剩的物质、噪声,逐步向内追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自己也在尝试践行着将生活从不断的做加法到开始做减法。前几年,是一个控制不住物欲的人,现在会觉得,拥有的多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今年夏天休假,住在海边的一家极其冷淡风格的酒店,感受了一段非常舒适、平静的生活,受到的触动很大,原来,当生活的环境简单到极致,会给人如此清净的感受。有时间要专门写一写这家令人难忘的酒店。

回到北京以后,越发开始觉得,有时候做减法还是不够,总有些东西,是无法舍弃、让人纠结的。更多时候,应该是抛开一切,回归状态,再选择出自己内心中真正有热望的留下,将剩余的舍弃。有时候,越是决绝,越是困难,越能贴近自己内心真正期望的结果。这样的心情和观念,不仅仅是指物品和生活。当外在简约到符合自己的心智模型,人就会自然的开始梳理自己的内在,对事情的选择,对工作的态度,都会随之改变。

例如,在大部分人的经验中,事务清单、年度计划,好像永远都完不成,即使奋力完成了大半,也会大伤元气,无法持续的坚持。出现这样问题的背后,实则是期望的过载和贪欲,是放弃了理性判断的懒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工作繁忙到一整个白天,没有一分钟能停歇,晚上又要做到半夜,最夸张的是,我发现有一天日历上记录了12个零碎的工作任务。这样过了两周,终于陷入了崩溃的状态,看着越积越多的task,却一个都无法完成,就像运行了过多任务的电脑,陷入了死机。

这样的感受,一度让我陷入抑郁之中,我觉得自己像燃料一样,被过渡的燃烧着,不知道为了什么在燃烧。

所以,我开始尝试着去做减法,就像《简约至上》中的四个法则,删除一些不重要的事,把零碎的事情组合在一起,分工给他人,或是...暂时的拖延。这样做以后,状况好了一些,可是,仍然会有失控的感受。

所以,后来换了一种思路,从自己出发,先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适合做怎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由我来做是最具价值的。这些事情,需要认真的、付出最大精力去对待和做好。剩余的事情,无需付出太多心力,怎样处理都好,或是分工给更适合的人,或是直接拒绝。

对于一整个团队而言,并不是每个人承担越多,约勤奋,结果就会越好。而是应该每个人都去做能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事情,聚焦到少数的几件重要的事情,做好做精。毕竟生活中,通常只有20%真正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我们付出80%的精力去对待的。而不是平均的,把精力都分散,无脑的冲击,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每个人都付出了80分的精力,却把每件事情,都做到了60分,一个勤奋而平庸的团队,就是这种策略的结果。

所以,在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观念后,觉得整个人生都轻松了很多,内心也修炼的越发清晰,每做一件事,都是自己认同的、真正想做和值得做的,所以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沉浸,最终也能做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该如何解释这种感受呢?恩简单的说,好比要吃一只有些坏了的苹果。

有的人,要一整个吃掉,无论好坏,因为他认为这是生活给予的,好坏都不能浪费。

还有的人,仔细的削掉坏的部分,把剩余好的部分全部吃掉,无论自己是否吃的完。

而第三种人,直接把好的部分吃掉,吃自己能吃下的部分,好好享受了这只苹果,剩余的部分,或是给其他想吃的人,或是全部扔掉。很抱歉我开始成为了第三种人,我只想要生活中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部分。无论这样是对是错,总之,目前这种不再妥协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很舒服。

这样的态度,在应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平时力求把更多个人时间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要读书,就看自己非常喜欢并且优质的书,要旅行,就去沉浸式的探索和发现,收获独特体验,而非成为虚荣的奴隶,一路拍照修图,走马观花。当切换到这样的思维后,会对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更加的敏感,会更加有意识的去做判断,人生就是在无数的选择当中度过的,选择将时间和精力付出在什么事情上,决定着生活这件作品,将会被雕刻成何种模样。我把这样的转变,概括为——从极简到极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在谈论极简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