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孟子3.2.3知言

3.2.3【原文】“何谓知言?”
曰:“诐(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wū))!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yú)?”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yú)④,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dié),河海之于行潦(lào),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公孙丑说:“什么叫做辨识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盲点;过度的言辞,我知道它的执著所在;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偏差;闪躲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理屈所在。这些言辞从心思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在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具体的事务。如果有圣人再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双方优点,但还是说:‘我对口语表达,并不具备专长。’那么,先生已经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唉!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请教孔子说:‘先生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只是学习而不厌烦,教人而不倦怠。’子贡说:‘学习而不厌烦。就是明智;教人而不倦怠,就是仁德。仁德加上明智,先生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还不敢自居,你这是什么话?”
公孙丑说:“从前我听说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圣人的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已有圣人的全部特点而格局较小。请问先生处于何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说:“伯夷、伊尹怎么样?”
孟子说:“处世的作风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出来做官,天下动乱就退而隐居,这是伯夷的作风。任何君主都可以侍奉,任何百姓都可以使唤;天下安定出来做官,天下动乱也出来做官,这是伊尹的作风。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速去就速去,这是孔子的作风。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那样;至于我所希望的,则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说:“伯夷、伊尹比起孔子,算是同等的吗?”
孟子说:“不算。自有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这样的人。”
公孙丑说:“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
孟子说:“有。如果能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土地让他们担任君主,都能让诸侯来朝见而统治天下;如果要他们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即便因此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会去做的。这些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公孙丑说:“请问孔子的不同之处何在?”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三人,智力足以了解圣人,即使说话夸大也不至于偏袒他们所敬爱的人。宰我说:‘以我对先生的观察,他的杰出远远超过了尧、舜。’子贡说:‘(孔子)看见一国的礼制,就知道它所推行的政事;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所流行的风气;一百代以后再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没有谁能违背孔子的看法。自有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这样的人。’有若说:‘岂止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洼,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的。但是,高出了他的同类,超出了他的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注】①《论语,先进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②伯夷与其弟叔齐,为孤竹君之子,互相让位而逃离本国。后来劝阻周武王不要以暴易暴,未果,逃入首阳山饿死。
③伊尹,伊尹为商汤宰相,汤死后,辅佐商王太甲,太甲纵欲无度,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被伊尹迎回
④汙(yú),通迂,大,夸大。
这里提到圣人的标准是智和仁,佛教也提出悲智双运。孟子先强调了自己能够从人的言辞中发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进而推演出他的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所谓知人论世。言辞发之于心,心也是孟子哲学和王道理论的起点。孟子分析了三种不同的伟人。

【解读】孟子提出“知言”。从说话就能知道人的品行、素质、心里等各方面,这是因为言由心生。我们经常说,通过言语交谈,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确如此。是否学问,说话的措辞就可以体现;是否有德行,说话的语气就可以拿捏;是否正直阳光,说话的频率就可以展现。有修养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即善说辞,又善德行。而且还能像孟子一样“知言”、“知人”。
我们都会说言行合一,言在前,行在后。也就是说,有言在先,行是来实现言的。如果光说不做,那是虚话、大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4月21日-孟子3.2.3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