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极其善于自我评价的动物。
在学习、接触任何新事物时,每当产生了任何一丁点挫折或者瑕疵,就会习惯性地把不足挂齿的失败与自我的人格绑定在一起。
举个例子,比如你复习英语,单词背不好导致无法全面理解句义导致阅读理解做不好甚至写英语作文都会让你觉得如临深渊,这一连串的失败效应让你产生一个错觉:
“啊,我其实就是一个连英语都学不好的废柴啊。”
“哦,谁让我天生英语就差呢。”
“嗯,我就是这样一个学渣没错了。”
小小的失败在内心发酵,本来明明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学习上的错误,但最后却上升到了人格上的批判。
“我是不是一直就是这样一个糟糕的人?”
于是,所谓的灵魂拷问出现了。
而身在局中的你,不会明白这一场所谓的大型灵魂拷问压根就不值得你提出。
因为这一切根本就不存在,是杂念的延伸,也是思维的幻象。OK,我们客观看待一下整个杂念是如何诞生的,用理性来分析一下整个心理波动的进程:
一开始最小的那个起点,只是你单词背不好而已,那么此时你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当然是反省自己为什么单词背不好啊!!!
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
是不是专注力不够?
精力是不是被其他琐事牵引了?
在时间管理的方法上是不是正确?
你会发现,这些才是你真正应该思考和直面的问题。
可大部分情况下,你会非常猴急地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我就是一个连单词都背不好的英语渣渣啊。”
“我知道我自己真的很没用。”
需要想这些么?
其实当你仔细审视这段心理进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单词背不好”和“我就是一个渣渣”这二者之间压根就不存有因果关系的逻辑链。后者是前者的因,前者是后者的果么?
啊呸,当然不是。我单词背不好要么是方法问题,要么是态度问题,凭什么要和我的人格挂钩呢?
可这就是大部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应激状态。
从来不把“学习不好”这件事与“方法”绑定在一起,喜欢把“学习不好”与人格缺陷绑定在一起。
后者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与学习时的应激状态相关联。
只要一有错误,我就要立刻把自己保护起来,我都承认自己失败了,那一切的失误都显得可以原谅。
只要我立刻把自己贬为一个差劲的人,
好像整个世界在这一秒中都失去了批评我的资格。
可以这么讲,你在主观上赢得了胜利,可你在客观上输得一败涂地。
你把自己的人格都赔进去了。
可客观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
“单词背不好”仅仅只是“单词背不好”而已,从来不意味着你是一个糟糕的人,或者是英语学习上的渣渣。
这一切都是应激保护状态下,自我定义和自我评价所带来的幻觉。
更恐怖的是,这个幻觉随着时间的进程,会加固。
长此以往,学渣对于自我身份标签的认同会越来越浓烈。
两级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这句话我们在生活场景里太常见了,对于每一个心安理得说出这句话的人而言,他们始终被困在自己给自己的谣言里,并且不断麻木于自我对自我的诽谤。
当我们在学习上碰到任何困难,都会制造出一个标签,然后将标签与我们的人格进行捆绑、黏连,这使我们在黑暗的角落里觉得安心。
潜台词是:”你们看,我都这么说我自己了,那你们应该也没什么好指责我的了吧。“
现在有时候跟朋友聚会或者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周围人都会觉着我特能说,而且一套一套,套路多、花式广,秀得他们一愣一愣的。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我以前特口吃,在语言方面很自卑。小时候我是左撇子,后来我妈硬给我改成右撇子,从那以后话就说不利索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初中的一次补习班,英语老师喊我起来念一个单词forget,要我念它的三种时态。
三个非常非常非常简单的词儿,我在那儿活活憋了一分钟都没念利索。同学们哈哈哈大笑,我嘿嘿嘿傻乐,假装自己是那一颗最耀眼的谐星,但内心早就对这个世界不抱希望了。
从此以后我给自己贴了标签,给了自我一个评价:“我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啊,我就是一个不擅交流的人啊,我就是一个内向的怂人啊。”
但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事实情况若真的如此,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我了。
简单粗暴地说一句,方法不对就纠正方法,态度不好就端正态度,有病就去治病,哪儿不好就指出来,然后指哪儿打哪儿。
瞎给自己戴帽子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
可现实情况又恰好相反,我们都太在意自我对自我的评价,别人对自我的评价了。
大部分人在优先级的排列上,都极其喜爱把人格评判置顶,但把真正有价值的方法改良放在最后。
强者和弱者在人生节奏上有质的差别。
前者是做事,做事,再做事。
后者是评价,评价,再评价。
尤其对后者来说,现在的佛系文化深入人心,越说自己废宅,那就可能越废宅,这种印象越是加固,便越是做不好任何事情。
抛弃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抛弃自我评价的部分。
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执行层”,直接跳过“评价层”。
不太会说话,从来不代表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不会说啊?那学啊!人是活的啊!世界上尼玛压根就不存在真正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
如果你真的信了他们的邪,那你永远将被困在人为的定义里面。
背单词背不好,英语学不好,也从来不代表你是一个个糟糕的人,你只是需要方法啊朋友。
跳过自我评价,才能身心统一,才能避免让杂念有萌芽的可能性。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是美国运动心理学专家加尔韦写的。里面提及了“两个自我”理论。简要概述下,就是说人们做事都受“两个自我”的操控。称之为自我1和自我2。
自我1负责下达指令,自我2负责执行动作。
这也是做任何事情时脑海中的两个声音。每当你有小失误,自我1会给你恶性评价,从“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最好上升为“你就是做什么都不行”的人格批判。一旦放任自我1,那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我很差劲”的标签一旦贴上,会加固和强化,那你就更没可能做好事情了。
真正重要的是,关注事实本身,关注正误本身。
不带评判意识地去观察自己,不添加对于自我的评判与杂余想法。
只看事实本身,然后纠正,仅此而已。
如此一来,你的自我1才会被正确使用,才不会干扰你,与自我2达到和谐的状态。你会拥有高峰体验,也就是把一件事儿做成后,真正意义上的爽。
过度自我评价,所造成的最大悲剧,是人们永远只能停留于并且执着于过去那个“我”上。
“我本可以”是比“我不行”悲上千万倍的悲剧。
相比于被社会捆住,被环境捆住,被他人捆住,我们更多被自己困住。
毕竟前面那些外在因素,都是作为客体存在的,我们想要接近那个“他们正在绑架我和困住我”的真相,并不多难。
你甚至旅个行,去一趟大理丽江西藏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心灵浑浊已久,自己身不由己太久了。嗯,是时候打破什么。
可自己为自己增设的骗局,没那么容易被打破,这局正因为是自己设的,才让一切的荒谬显得顺理成章,一切的痛苦都显得情有可原。
好像能原谅自己,但其实,确实又不能。
我特别能理解,为什么大部分人会长成这样的人,包括我自己,这是过往经验里的集体无意识,那些教育体系里旧东西带给我们的。攀比、对比、评判、强弱、排名,他们教给我们太多要去战胜别人,不能输,去骑在别人头上... ...却教给我们太少这样的东西,人啊,终究得先战胜自己。
如果屏幕前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将来在哪个舞台上发光发热,或者在某个领域内做到了专业或顶尖,又或是站在某个领奖台上说着略显客套却又是肺腑之言的感激话语。
你一定得知道,其实你在N久以前就赢了,只不过没人给你颁奖。
现在你之所以会赢得那个“形式上”的胜利,其实是因为早在很久很久的某一天,你就已经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那一天... ...
正是你开始学会不再评价自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