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福利站,初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第三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者简介,普修罗双战士,一直追求不断学习和成长,在技术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和实践。
多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历任核心研发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人。
欢迎 点赞✍评论⭐收藏

人工智能领域知识

链接 专栏
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学习一 机器学习专栏
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学习二 机器学习专栏
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学习三 机器学习专栏

文章目录

  • 初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 一、 机器学习(3)
      • 21. 什么是K近邻(KNN)算法?
      • 22. 什么是逻辑回归?
      • 23. 什么是梯度下降?什么是批量梯度下降(BGD)、随机梯度下降(SGD)和小批量梯度下降(MBGD)?
      • 24. 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ANN)?
      • 25. 什么是反向传播算法?
      • 26. 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CNN)?
      • 27. 什么是循环神经网络(RNN)?什么是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
      • 28. 什么是生成对抗网络(GAN)?
      • 29. 什么是无监督聚类算法?给一个例子。
      • 30. 什么是聚类评估指标?举个例子。

初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一、 机器学习(3)

人工智能福利站,初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第三课_第1张图片


21. 什么是K近邻(KNN)算法?

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简称KNN)算法是一种基本而直观的分类和回归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样本的特征相似性来进行预测。

KNN算法的工作流程如下:

  1. 训练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带有类别标签的训练数据集。
  2. 计算距离:对于待预测样本,算法会计算其与训练集中每个样本之间的距离(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3. 选择K值:选择一个合适的K值,它表示在预测过程中要考虑的最近邻样本的数量。
  4. 选择K个最近邻:根据距离计算结果,选择距离最近的K个样本作为待预测样本的近邻。
  5. 分类或回归:对于分类任务,KNN算法采用投票法,选择K个近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预测结果。对于回归任务,KNN算法采用平均法,将K个近邻的值进行平均作为预测结果。

在使用KNN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特征选择:选择合适的特征对预测结果至关重要,不同的特征选择可能会影响算法的性能。
  • 数据归一化:由于KNN算法是基于距离计算的,应对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以防止某些特征对距离计算的影响过大。
  • K值选择:选择合适的K值很重要,较小的K值可能会导致噪音影响预测结果,过大的K值可能会导致模型过于简单。
  • 决策边界:KNN算法的决策边界是非线性的,具有高度灵活性,但也容易受到样本分布的影响。

KNN算法的优点包括:

  • 简单直观:KNN算法易于理解和实现,是一种常用的基准算法。
  • 适用于各种数据类型:KNN算法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并且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特征。
  • 对异常值不敏感:由于KNN是基于距离计算的,对单个异常值不敏感,能够处理噪音数据。

然而,KNN算法也有一些限制:

  • 需要大量内存:KNN算法需要保存整个训练集,因此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
  • 预测速度较慢:对于大规模数据集,KNN算法的预测过程可能会较慢,因为它需要计算待预测样本与所有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
  • 需要确定合适的K值:选择合适的K值是一个挑战,不同的K值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预测结果。

尽管KNN算法存在一些限制,但它仍然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分类和回归算法,在不同领域和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2. 什么是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习方法,用于解决二分类问题。尽管名字中包含"回归"一词,但逻辑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算法。

逻辑回归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线性函数和逻辑函数的组合来建立一个分类模型。它假设输出变量(或目标变量)与输入变量(或特征)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并使用逻辑函数对这个线性关系进行建模。逻辑函数常用的形式是sigmoid函数(也称为逻辑函数),其输出范围在0和1之间。

逻辑回归的工作过程如下:

  1. 定义假设函数:定义一个逻辑回归模型的假设函数,通常是一个线性回归函数与逻辑函数的组合。
  2. 确定模型参数: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或其他优化算法,确定模型中的参数,使得模型对训练数据的拟合程度最大化。
  3. 特征工程:对训练数据进行特征选择、预处理和转换等操作,以提取有用的特征信息。
  4. 模型训练:使用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对模型进行训练,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得到分类器的参数。
  5. 模型预测:使用训练得到的参数,对新的样本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映射为0或1,以进行二分类任务。

逻辑回归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 简单而高效:逻辑回归是一种简单的分类算法,计算效率高。
  • 可解释性强:逻辑回归模型能够直观地解释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程度。
  • 可以处理线性可分和线性不可分的问题:逻辑回归能够处理线性可分的问题,并且通过引入多项式项等方法,也可以处理线性不可分的问题。

然而,逻辑回归也有一些限制:

  • 对于非线性的关系表达能力有限:逻辑回归只能对特征和目标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对于非线性关系的拟合能力有限。
  • 对异常值敏感:逻辑回归对异常值比较敏感,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性能。

逻辑回归常用于各种领域的二分类问题,如信用风险评估、疾病预测、垃圾邮件过滤等任务。


23. 什么是梯度下降?什么是批量梯度下降(BGD)、随机梯度下降(SGD)和小批量梯度下降(MBGD)?

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是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用于最小化损失函数并更新模型参数。它通过迭代的方式,在参数空间中寻找最优解。

梯度下降的基本思想是沿着损失函数梯度的反方向更新参数,直至达到局部最小值或全局最小值。梯度是由损失函数对各个参数的偏导数构成,表示了损失函数在当前参数值处的变化率。

在梯度下降中,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变体:

  1. 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BGD):在每一次迭代中,使用训练数据集中的所有样本来计算梯度和更新模型参数。BGD能够保证在每次迭代时得到最准确的梯度,但它要求浩大的计算量和较长的训练时间,尤其在大规模数据集上。
  2. 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在每一次迭代中,随机选择一个样本来计算梯度和更新模型参数。相较于BGD,SGD计算效率更高,但由于随机性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收敛较慢或不稳定。
  3. 小批量梯度下降(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MBGD):在每一次迭代中,随机选择一小部分样本(称为mini-batch)来计算梯度和更新模型参数。MBGD综合了BGD和SGD的优点,既减少了计算开销,又相对稳定,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这些梯度下降的变体在参数更新过程中都需要指定学习率(Learning Rate),它控制每次迭代中参数更新的步幅。学习率过大可能导致震荡或发散,而学习率过小可能会导致收敛速度较慢。

梯度下降算法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数据集大小、计算资源和应用场景等。BGD使用了全部样本的信息,适用于小规模数据集;SGD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并且每次迭代的时间较短;MBGD通常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平衡,较好地兼顾了计算效率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梯度下降是一种常见的优化算法,它不仅适用于机器学习领域,也可用于其他优化问题的求解。


24. 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ANN)?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也称为神经网络,是一种计算模型,受到人类神经系统的启发。它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或节点)相互连接而成,通过学习和适应数据来解决各种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并通过权重对这些输入进行加权求和。然后,经过激活函数处理后,神经元将输出传递给连接的下一层神经元。这种输入-加权求和-激活的传递过程形成了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

人工神经网络通常包含多个层次的神经元组织,被分为输入层、隐藏层(可包含多个隐藏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受外部输入或其他神经元的输出,并将其传递给隐藏层。隐藏层在内部进行计算和信息传递,最后将结果传递给输出层,输出层生成模型的最终输出。

在训练阶段,神经网络通过调整各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来适应给定的训练数据。这个优化过程通常使用反向传播算法。通过反向传播,网络可以计算出每个连接权重对整体损失函数的贡献,然后使用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来更新这些权重,从而最小化损失函数。通过反复进行这个训练过程,神经网络可以逐渐调整参数,提高对输入数据的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如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各种改进和深化的变体,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25. 什么是反向传播算法?

**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常用技术。**它基于梯度下降优化算法,通过计算神经网络的输出和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并沿着网络的反向传播误差信号进行参数更新,从而最小化误差和优化神经网络。

反向传播算法的关键思想是使用链式法则(Chain Rule)计算网络中各个层次的梯度。通过将误差信号从输出层向输入层反向传播,每个神经元都可以计算出对应的梯度。然后,根据梯度的信息,使用梯度下降或其他优化算法来更新各个连接权重,以最小化误差。

具体而言,反向传播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前向传播:输入一个训练样本,将其在神经网络中进行前向传播,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输出。
  2. 计算误差:将网络的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计算误差。
  3. 反向传播:从输出层向输入层传播误差信号,计算每个神经元的梯度。
  4. 权重更新:根据梯度和学习率,更新神经网络中的连接权重。
  5. 重复步骤1至4,直到达到停止条件(如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或误差阈值)。

通过反复迭代这些步骤,反向传播算法能够调整神经网络中的连接权重,从而训练出适应给定数据集的模型。它是一种经典的训练神经网络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任务,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反向传播算法中的梯度计算和权重更新是基于误差信号的传递,因此它要求网络中的激活函数是可微分的。目前,很多常用的激活函数,如Sigmoid、ReLU和Tanh函数,都满足这个要求。


26. 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CNN)?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一种常用于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任务的神经网络架构。**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生物视觉系统的结构,特别是哺乳动物的视觉皮层。

CNN 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卷积操作和权值共享来捕捉图像中的局部空间特征。相比于传统的全连接神经网络,CNN 更适用于处理高维输入数据(例如图像),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参数的数量。

CNN中主要的组件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 卷积层:通过应用滤波器(也称为卷积核)对输入进行卷积操作,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并生成一系列特征映射。每个特征映射代表一个滤波器对应的特征。
  • 池化层:对特征映射进行下采样操作,减少维度和参数的数量。常用的池化操作包括最大池化(Max Pooling)和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
  • 全连接层:在卷积和池化层之后,将提取到的特征映射进行展平操作,并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全连接层上。全连接层的输出最终用于分类或回归等任务。

CNN的训练过程通常涉及到反向传播算法,以最小化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通过在训练集上进行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CNN能够学习到适用于特定任务的特征,从而实现对输入图像的有效分类或识别。

由于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自动提取和学习图像中的特征,并具有位置不变性和参数共享等优势,因此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除了图像识别,CNN也被广泛用于目标检测、语义分割、人脸识别和图像生成等任务。


27. 什么是循环神经网络(RNN)?什么是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

**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是一类具有反馈连接的神经网络,用于处理序列数据。**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不同,RNN具有记忆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前一时刻的输出作为当前时刻的输入,使得网络可以处理具有时间相关性的数据。

RNN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循环单元,它在不同时间步重复使用相同的权重参数。每个时间步的输入和前一时刻的输出被馈送给下一时刻的循环单元,从而构建起对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和记忆的能力。

然而,传统的RNN存在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等问题,导致难以有效地处理长期依赖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被引入。

LSTM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通过使用门控机制来处理长期依赖关系。LSTM单元中引入了三个门控单元:输入门(Input Gate)、遗忘门(Forget Gate)和输出门(Output Gate)。这些门控单元由激活函数和可学习的权重参数控制,使得LSTM网络可以选择性地接收、遗忘和输出信息。

LSTM的基本思想是在单位时间内决定应该接收哪些信息、遗忘哪些信息,然后更新和输出相应的记忆状态。这种门控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RNN中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并使得网络能够更好地处理长期依赖关系。

LSTM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语言模型、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它在许多序列数据的建模和处理任务中,表现出优秀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28. 什么是生成对抗网络(GAN)?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是由生成器网络和判别器网络组成的一种框架,用于生成以假乱真的样本数据。GAN是由Ian Goodfellow等人于2014年提出的。

GAN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两个网络之间的对抗学习来达到生成真实样本的目的。生成器网络通过学习数据分布的潜在空间表示,将这些潜在向量映射到样本空间,从而生成新的样本。判别器网络则根据输入是真实样本还是生成样本,来判断样本的真伪。

在训练过程中,生成器网络和判别器网络相互竞争,通过博弈的方式进行学习。生成器网络试图生成越来越逼真的样本,以欺骗判别器网络,而判别器网络则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准确性,以区分真实样本和生成样本。这种对抗性的训练过程会使得生成器和判别器不断优化,最终生成器能够生成逼真的样本。

GAN可以应用于各种生成任务,如图像生成、文本生成和视频生成等。通过训练,GAN可以生成与训练数据相似的新样本,具有艺术创作、数据增强和生成虚拟场景等应用潜力。

然而,训练GAN网络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模式崩溃(Mode Collapse),生成样本缺乏多样性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改进版本的GAN,如条件GAN(Conditional GAN)、Wasserstein GAN(WGAN)和CycleGAN等,进一步提升了GAN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29. 什么是无监督聚类算法?给一个例子。

无监督聚类算法是一类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对无标签数据集进行分类或群组化。与有监督学习算法不同,无监督聚类算法不需要预先标记的训练样本,而是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来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簇)。

一个经典的无监督聚类算法是K-means聚类。K-means算法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重叠的簇,其中K是用户指定的参数。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迭代的过程中,将每个样本分配到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并通过重新计算聚类中心来更新每个簇的位置,直到满足停止准则(如簇内误差最小化)为止。

K-means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分为K个不重叠的簇。该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寻找最优的聚类中心,使得簇内的样本点与其所属簇内的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最小化。

K-means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聚类分配:对于每个样本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与之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属的簇中。
  3. 更新聚类中心:对于每个簇,计算簇内所有样本点的均值,并将其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4. 迭代: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化目标是最小化所有样本点与其所属簇内的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之和(也称为簇内误差平方和,SSE),该目标通过迭代过程逐渐减小。

K-means算法的特点包括简单易实现、计算效率高和可解释性强。然而,它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可能会收敛到局部最优解,而不是全局最优解。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可以多次运行K-means算法,选择具有最小SSE的聚类结果,或者使用改进版本的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市场分割、图像分割、推荐系统和生物信息学等。

例如,假设有一组包含样本点的二维数据集,我们希望将它们分为两个独立的簇。使用K-means算法,我们可以选择初始的聚类中心,并迭代地将样本点分配到最接近的聚类中心中,然后根据分配结果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直到最终收敛。最终,我们将获得两个簇,每个簇都包含与其最接近的聚类中心相关联的样本点。

除了K-means,还有其他许多无监督聚类算法,如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和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等。这些算法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分布和聚类需求,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分类和群组化。


30. 什么是聚类评估指标?举个例子。

聚类评估指标是用来度量聚类结果质量的指标,用于评估聚类算法的性能和选择最佳的聚类数量。这些指标通常根据聚类结果与给定的标签或真实的类别信息之间的比较来计算。

其中两个常用的聚类评估指标是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和调整兰德指数(Adjusted Rand Index)。

  1. 轮廓系数:轮廓系数用于对聚类质量进行评估,取值范围为[-1, 1]。轮廓系数结合了簇内样本相似性和簇间样本不相似性的概念。对于每个样本,轮廓系数首先计算其与同簇内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a),然后计算其与最近的其他簇内样本的平均距离(b)。最终的轮廓系数是所有样本轮廓系数的平均值。较高的轮廓系数表示样本与簇内其他样本更相似,并且与最近的其他簇更不相似。

  2. 调整兰德指数:调整兰德指数用于衡量聚类结果与给定标签之间的相似性,取值范围为[-1, 1]。调整兰德指数考虑了聚类结果中簇的数量和相同簇样本分配的一致性。如果聚类结果与标签完全一致,则调整兰德指数为1;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一致性,则调整兰德指数为0;如果它们的一致性与随机分配的一致性相当,则调整兰德指数为0。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我们使用K-means算法将数据分成了K个簇,并且存在真实的标签信息。我们可以使用轮廓系数和调整兰德指数来评估聚类结果。对于轮廓系数,我们计算每个样本的平均轮廓系数,并取所有样本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对于调整兰德指数,我们将聚类结果与真实标签信息进行比较,并计算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通过聚类评估指标,我们可以对不同的聚类算法、聚类数量或参数进行比较和选择,从而获得更好的聚类结果。

人工智能福利站,初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第三课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专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