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好文分享《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国画大家齐白石先生的成才经历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16岁开始拜师学习雕花木工,贴补家用。齐白石的木工师傅手艺很好,而他又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也越来越好。又由于经常跟着师傅在外面做活,四处跑,也在那个地方渐渐有了些名气。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更善动脑。他发现,师傅雕的花,以及其他木工做的,翻来覆去就几个固定的式样,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他就搞了些创新,把国画里其他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这些新品,颇受大家欢迎。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到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的,所以他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

直到20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到了一套武功秘籍,如获至宝。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没法从别处得到。于是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笔勾描在竹纸上。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了16册,才悉数描完,然后再把原书交还。接下来的五年,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并且闲时也反反复复将书拿出来临摹,勤学苦练,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有了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的画技更上一层楼,终于成了一代国画大家。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如果说齐白石的故事是一个“信息匮乏时代的手艺人的故事”,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我们的故事”。

像齐白石先生这种长期专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想必少有人可以企及。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历史学家罗尔纲年轻时曾担任过胡适先生的助理,受胡适言传身教颇多,他回忆说胡适先生令他最为受益的教诲就是三个字:“不苟且。”什么是“不苟且”呢?胡适说,不苟且就是“狷介”。胡适认为,狷介不仅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也就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罗尔纲早年就受这种“不苟且”精神的熏染,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一以贯之地践行,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会好走很多,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从经历中总结出了七条人生经验,其中第一条是“追求完美”。18岁的时候他每个星期都会去歌剧院看一场歌剧演出,有一次他观看由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法斯塔夫》,被深深震撼到了,随后他查阅资料,发现这部伟大的作品竟然是威尔第在80岁时创作的!80岁的威尔第早已经功成名就,享誉天下,为什么在如此高龄还要辛辛苦苦地创作一部歌剧呢?威尔第在一篇自述文章中是这样写的:“身为音乐家,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在躲着我。所以,我有责任一次次尝试下去。”这番话给年轻的德鲁克以很大的触动,甚至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准则,所以直到90岁时,已经著作等身的他还在辛勤工作,写出了思考未来管理问题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

在电影《爆裂鼓手》中,以教学严苛著称的音乐教师弗雷彻说,世界上没有两个词比“good job”(干得好)更加有害了。因为这两个词让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尤其对于那些小有天分或者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这句评价会使他们陶醉在短暂或肤浅的成功里,失去了进一步向上冲刺的动力。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反思自己,我以前也是一个经常会对自己说“good job”的人。由于还算有点小聪明,我经常不费太大力气就能走到别人前面,可是由于轻易的自满,不久之后脚步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反而可能落到别人后面去了。在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我也许是对自己说了太多的“还不错”“差不多”“挺好的”,所以很多事情常常是“高开低走”,开局噼里啪啦打得不错,后面就慢慢没了声响,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虽然曾经倾心做过很多事,但是仍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10好文分享《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