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产品开发的几点反思

近期,期待已久的大佬终于回归,个人工作重心回到了产品开发工作上。回顾过往开发的一些产品和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颇有一些感悟。

反思以下个人犯的错误,引以为戒:

1.忌对市场(平台),行业(品类),个人能力没有准确认知

接触产品开发工作近6年,全身心投入的时间全在前3年了,工作成果突出的也在前3年。当时整个公司对市场和行业几乎没有什么深刻认知,把公司的高速发展误以为是竞争实力的结果。开发人员也没有准确评估自己与行业高手的差距,误把行业红利当成自身实力,当潮水褪去,才发现自己在裸泳……保持专注,持续学习和交流,向外部优秀人士看齐才是正确之道。

2.忌守旧,不能一直在能力边界范围内开发产品

个人一直在自己熟悉并擅长的品类开发,但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容量其实很小,没有及时拓宽自己擅长的品类和自己的能力边界。曾经尝试过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从运营到产品开发,整个公司都变成一只守旧的井底之蛙。偶尔羡慕井外的蓝天白云,却没有奋力一搏,誓要成功的决心。一款产品不行,可以多试几款,运营不行可以换运营……优秀的公司一旦认定要做的目标,不拿下品类誓不罢休。即使最后结果不如预期,但绝对是对公司对个人大有益处的学习经历。

客户要什么,我们就要想法设法创造什么。细分品类不熟悉,那就学习和尝试,要不了三五个月其实就可以对原本陌生的领域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不能被环境和自己捆绑了,不懂不熟悉不喜欢不是一个产品开发人员应该找的借口。

3.忌没想清楚就动手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犹豫不决——“这款产品要不要做”,往往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心里没底,想的不够清楚,调研的数据准备不充分。连“赢”的逻辑我们自己都没想清楚,产品就匆匆上马,最终产品的表现可想而知。自己过往也开发了不少凑数的产品,现在想来老脸一红……

产品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把事情做对,而不是把事情赶出来。要想利于不败之地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不打仗,不打无把握之丈。

4.忌自嗨,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来代替品牌面向的客户群体需求

因为自己对品类的沉浸,个人可以说得上是资深玩家,但是忽略了品牌在亚马逊平台上面对的是初级入门玩家,很多用户连一些基本的功能都不会用。在确定产品功能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增加很多功能(有一些可能是自己喜欢的功能),并当做是差异化,结果发现其实那个功能很多用户都用不到。换句话说,我们让大部分用户因为某小部分用户的需求买了单。

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做到“无我”,且坚持“普度众生”,通过观察用户数据和用户的行为来持续加深对用户的理解。没有数据支撑的产品功能需谨慎。做加法是容易的,能够控制欲望“不做什么”更困难,也更重要,产品开发需要有做减法的魄力和决心。当遇到“可加可不加”的功能时,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如果不加这个功能会有什么损失?

5.忌片面,只抓住部分需求

回想过往,自己曾经因为感受到客户的部分痒点并想到解决方案,就觉得产品能大卖,结果往往跟自己期待的相差甚远,原因是因为仅把握了部分需求,把一个产品从60分提升到了70分,并没有让产品体验有一个质的提升,相反紧盯着自己极度关注的产品细节,忽视了产品其他方面应该具备的要素,产品迭代升级不全面。

对产品需求优先级排序,并保证无重大核心需求点遗漏,既有微观感又要有整体感,才能保证推出的产品是合格,且有亮点的产品

6.忌照搬经验

遇到问题时,我们经常套用过往自己熟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开发产品有时候也一样,照搬过去的方法,甚至是同类或者接近产品的需求。在开发一两款产品成功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下次遇到类似的功能时,会习惯性地直接照搬经验。但其实每款产品面向的用户,以及用户的需求肯定是有些许差异的。仔细分析,用全新眼光看问题才能保证不陷入“经验主义”。

7.忌脱离业务,或者在业务边缘游离

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产品总监级别,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开发理念是一直与时俱进的,跟用户,平台,行业同频的。只有保持对产品业务的专注,才能不至于被竞争对手甩得远远的,对于个人职业生涯亦是如此,产品能力需要成为我们人生的一个支柱,支持我们走得更远。这个支柱够强大时,再考虑发展多支柱。

最后分享一张图:解决大量用户的高频问题才是用户体验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铜产品开发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