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魅力(10.27早课)

开瓶盖:2021一直在做从未中断的事?

装开关:1%胜过99%

送礼物:避免破窗效应,学习扫除道精神

要反馈:准备好100%做一件事


来自全国各地卓越精锐之师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真诚的友谊来自源源不断的自我介绍,我是康清华,祖籍山东曲阜,和万世师表孔夫子是老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有机会到曲阜旅行求知。

很荣幸,特开心,在周三这样一个美好的早上,和大家再次相约空中课堂。

分享今天的主题之前,想先请大家思考并回顾一下,2021年从年初至今,有没有一件可以持续让你变得更好的事,你一直在坚持,从未中断,例如读书,运动,参加早课,健身。

跟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基督徒,是一个球队的主力队员,每个礼拜天上午,都要去做礼拜。

恰逢一场重要的比赛,正好在礼拜天进行,教练和队友都找他商量,表示这场比赛不能缺少他,不做礼拜一次,也不要紧,上帝肯定会原谅他的,他真的动摇了。

不过晚上他还是给教练和队友说,他不能去参加这场比赛,必须去做礼拜。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不懂人情世故,太死板,死心眼。

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事情比做礼拜更重要,因为这是作为基督徒的底线。

是的,100%的坚持,远远大于99%的坚持。请别轻易的放弃那1%。

在和大家讲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我在参加5届百日跑之后,决定挑战组队以期影响更多朋友一起加入跑步的健康队伍,尤其我想带动我的太太一起,同时我也清晰的知道,靠我一个人不如给她创造一个环境,所以在第16届百日跑,我成功组队,并且吸引了18位伙伴报名参与,其中就有我太太。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有一个伙伴,在前面15天坚持的非常好,风雨无阻,而且跃跃欲试,要一天不间断完成百日跑,遗憾的是,后面有一天他掉队了,接下来就是接二连三的,虽然每次提醒他,他都表示一定没问题,现在他已经彻底掉队,宣告挑战失败。

是的,100%的坚持比99%的坚持还容易,因为100%的坚持,选项里面永远只有「坚持」一个,你不会想放弃;而一旦你有了想放弃的念头,并且告诉自己「只这一次,下不为例」,通常你下次仍然会继续用这个借口放弃。


是的,100%的坚持,远远大于99%的坚持,请别轻易放弃那1%。

破窗效应实验: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将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不见了。

破窗效应反映了,100%的坚持无懈可击,而任何一点缺口,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100%的坚持比98%更容易。

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水,不到100度不会沸腾,哪怕99度也不行。

推荐一本书《致良知四合院》出品“文化复兴与民族自信”。

当你每天坚持五点半起床时,你的人生已经赢了。”

当时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却认为只有极少数意志力坚强的人才能持之以恒地做到。而如今却体证到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当我不间断的每日读书,才深刻明白:直接从心上下功夫,要比单修一种“持之以恒”的德容易的多。心最终还是会回归在事上,“精进”、“努力”、等等之德,我本具足。

其实100%地去坚守自己的原则,要比99%地去坚持来得容易。不断明心,持续净心,越发相信心中拥有无尽宝藏的秘密!

呼吁大家,参与“读力团”,读书百日遇见美好,内测。有兴趣的伙伴,请通过精锐群找到我。

为什么做读力团,也是源于咱们新海之圣,鹰瞳视界这份事业。看到越来越多小孩子戴眼镜,注意力不集中,和家长的关系紧张,其实我个人不同意“叛逆”这个说法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可惜的是很多家长没有学习,没有更新,没有升级,没有思维跃迁,导致很难跟上孩子的成长,包括心理和情绪,仅仅或者说过渡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品格,思想等方面,

哪怕读一本《非暴力沟通》,都可以有效帮助一些家长避免日常的争吵。再读一本《自驱性成长》就更能帮助到我们每个人,再遇见“貌似只能通过发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会懂得表达感受与发泄情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效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别,前者会赢得对方理解,后者会引发激烈争吵。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在影响着我们所做的事,以及我们所做的事的结果。看清这些起心动念,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内心,才能认识最真实的自己,才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能主宰自己, 其实是人为地将自己的心封闭住,将自己缩在舒适区内,不敢直视自己。连看清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怎能担当更大的责任?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我们不能看清自己,不能克除小我,那么我们所谓的大志向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只有真切、踏实地用功,看清自己,才可以真正把心打开,心怀天下。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比如用土推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了努力。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但只要继续努力,我就向成功迈进。”

在我们中华文化经典的《论语》里,孔子早已教导我们,做事要坚持。为了达到目标,一定要有乌龟的精神,咬定目标就绝不放口。

虽然在克里斯坦森的书里,与很多值得让人回味的动因理论、行动-驱动计划、边缘思维理论等,每一样理论都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起来。

然而我更喜欢他所说的:

“确定你要坚持的事,然后始终坚持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你已经有了一套成熟且稳定的正向的评价体系后,你需要做的,就是要笃定你的人生,用100%的坚持,而不仅仅是98%、99%的坚持,差一点都会功亏一篑。

此外,在坚持的同时,不要忘了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要把自己的将来给外包出去。找到自己在未来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把这些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否则就是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别人。

今天,疫情的到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手忙脚乱,让很多人开始去思考未来自己能做什么,而等疫情过去,相信职场上会面临着一大批辞退潮,那个时候,你又该怎么办?

你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衡量你的人生?

你需要的是周密战略还是临时战略?

到底哪条路对于你才是最好的投资、最好的坚持?

到这里,这些问题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找到你想要成为的人,然后,利用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你前行,去挖掘让你前行的动力,持续去做,坚持去做,用100%的坚持去付出。

我想,极致践行,反刍,笃定,付出,我们的未来一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到那时,如何衡量,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01你的坚持也可以毫不费力

有人说: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我却想将它修改一下:你可以非常努力,同时也能毫不费力。

我们所看到的“非常努力”的行为,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浑然不觉的投入,另一种则是在勉强维持表象。

比如,一些物理学家在做枯燥的科学研究时,却像在玩游戏一样。

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他倾其一生投入对光速的测量,从不满足已有精度,孜孜不倦地反复改进、精益求精,最后在一次测定中,不幸中风而亡。

生前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测量光速?他的回答是:“因为太好玩了!”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将量子力学的发展描述为:“一场游戏,一场非常有趣的游戏。” 

既然是游戏,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大量精力,达到非常努力的状态,但却不会感到丝毫费力。

再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中竭尽全力,可能会感到全身肌肉酸痛,肺脏几乎要迸裂,疲倦得差点晕倒——但这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美妙一刻。

一位攀岩选手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

虽然在外人看来,这种攀登根本是一种痛苦,但痛苦时时刻刻交织着喜悦与幸福。费力的感觉,便在乐此不疲的追寻中消融了。 

这也是我开始时说的,你可以非常努力,同时也能毫不费力。

我高中时期有个同桌,英语成绩特别差,考试及格的次数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每次上英语课都很烦躁,坚持不了10分钟就会睡着。

但他却是学物理的天才,课间休息时间用来读科普书,寒暑假自费去大学进修,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贡献给物理,每次考试,物理成绩几乎稳坐年级第一。

解物理题就像攀岩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折磨。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是因为能够忍受折磨迎难而上,而是因为在其中能获得足够多的乐趣,在这样的回报下痛苦显得渺小,也就不需要激励自己说“永不放弃”之类的话。

02最高级的坚持是不需要坚持

我看到过一个很有趣观点:全神贯注会导致时间感的扭曲。

我们用来衡量客观时间的标准,比如白天与黑夜,或时钟嘀嗒,都会被正在做的事颠覆。大多数人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往往几个钟头好像只有几分钟,但有时也正好相反。

比如,一位芭蕾舞者曾说过:

“有两种感觉。一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本以为只有几分钟,猛一回顾,才发现几个小时都已经过去了。但有时候,时间却变得比实际慢很多,做一个困难的转身动作时,现实中的几分之一秒可以延伸成好几分钟。” 

“坚持”一词本身就自带着时间的概念,意味着我们想要用当下的艰辛,去换取未来更美好的结果。

所以,时间的概念一被推翻,坚持的感觉也就消失不见了。 

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全身活力畅流无阻,轻松、自在而精力旺盛——进入一个至单至纯的境界,与外界的喧嚣纷扰统统绝缘。

积极心理学家将这种浑然忘我的投入状态,称为“心流”。 “坚持”的概念,在他们自身看来,根本不存在。

我们的坚持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不会、也没有人教过我们去体会那种沉浸其中而忘记时间流逝的感觉。

只去模仿表面行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整个过程异常枯燥,进步也慢,还要不停地劝说自己“永不放弃”。

我们的坚持,只是虚有其表的缘木求鱼;而他们的坚持,却是毫不费力的自然而发。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或者会放弃99%的坚持。

01 缺乏内在驱动力

如果做一件事,每一个片刻都能带来愉悦感作为回馈,这种回馈就会成为你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坚持变得容易。

如前文所述,物理学家日复一日投入科学工作,可能是因为好玩,正如我们玩游戏也不需要坚持;

也像我们曾经埋头钻研难题,在破题的快感中不知不觉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更像攀岩者一样迷恋对自身的掌控感,挥洒自如地完成高难度工作。

我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曾在小时候被家长强制学过某种乐器,至于孩子喜不喜欢,家长漠不关心,只希望孩子学得好能博得注意、赢得比赛。这样的学习缺少了兴趣,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内在驱动力,容易放弃不说,甚至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心理失调。

长大之后,我们自己也会犯类似的错误。没有人再逼迫我们,但我们会自己逼迫自己。

只有实在缺乏内在驱动力,才会不得不使用“逼迫”这一手段。

拥有这样的心态,我们不管学习什么,重视的都是附带的报酬,只想拥有一技之长。这样的话,任何学习都容易变成负担,我们无法从中获得任何乐趣。

现在的我们,太习惯将眼光放在未来,只期望得到最终的结果,而忽略内心的抗议,对自己的感受不管不顾。你的目标往东,内心往西,两者始终游离,不能合二为一,结果只能是挫败、焦虑或者无味无趣。

02 过于期望结果 

日本剑道有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少年想学剑道,千里迢迢参访名师。问:“需要多长时间,我才能学到剑道精粹?” 

老师答:“十年。”

少年觉得十年太长,说:“我希望早日有成,如果全心投入,勤耕不辍,需要多长时间?”

老师答:“二十年。”

“那如果我不眠不休、不舍昼夜地练习呢?”

老师答:“那你一辈子也无法学到。” 

少年越是不眠不休、不舍昼夜地练习,早日有成的渴望就越强烈,注意力随之僵化,全部指向结果,内心就越浮躁、越不容易专注于当下的练习,从而错失剑道真意,成长的步伐反而会凝滞不前。

爱默生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道德经》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反向另一个极端。

当我们无法感受任何快乐,却要强行逼迫自己坚持的时候,极致坚持的反面——最无力、最想放弃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来。

反之,如果我们不再强迫自己,改为自然而然地投入,往往就能不知不觉地坚持。


永不患得患失,也就永远快乐。《论语·子罕》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道家讲“无为”,但孔子认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只能不执著任何目的地做事:“无所为而为”。

孔子本人正是这种学说的绝佳案例。

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竭尽全力改革世界,周游各地、游说君主,也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可惜最终改变天下的愿景却并没有实现。

但是《论语·微子》有写道,孔子其实早就预料到自己会失败,但他还是坚持把自己的理念执行下去。他认为游说天下的意义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行动本身:“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虽然他改变天下的努力白费了,但吸引了三千太学生追随,被后人尊称为万古之师。

要做儒家所谓的君子,“知天命”是一个必要条件。《论语·尧曰》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宿命论通常给人消极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既然无论多么想要成功、多么努力去迎合世俗标准,都有可能面临失败,那么何不把外界的评判标准统统扔掉,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03安于幸福,成就自来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如果人们真正喜爱他们的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目标也就能水到渠成。

钱德拉塞卡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完成的星球演化模式后来成为黑洞理论的基础。早年因为观念过于古怪,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科学界接纳,最后好不容易在芝加哥大学找到工作,继续默默无闻地做研究。

他的住所离校区80英里,开了一门天文物理学的高等课,只有两个学生选修。

大家都以为,他会干脆取消课程,省却舟车劳顿之苦。但他没有,坚持每周开车穿过偏僻的乡下,进城授课。

几年后,这两个学生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过去大家一说到这里就扼腕叹息,认为教授自己没得到诺贝尔奖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从1983年开始,外界的同情声就消失了,因为钱德拉塞卡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被科学界接纳的理论无法给他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与声望,只有两个学生的班级也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报酬。钱德拉塞卡处于一种对结果没有任何期望的状态,只把工作当成爱好,对此深深着迷,从未想过要放弃,没有任何挣扎。

在宁静的幸福中,成功像无心插柳一般悄然而至。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过:人们都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

粥左罗说,你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在其中投入一万个小时。你不厌其烦去做的事情,就是你的天分所在。它能给你带来持续的满足感,你可以一直为它投时间,时间久了,你就会做得比别人好。

如果我们学会在个人体验中找到快乐与意义,社会赋予的重担就会自动从肩上滑落。

再也不必为了追赶不到的目标而孜孜以求,或是在每个无聊的一天告终时,盼望明天会更好;再也不必为遥不可及的奖励受尽折磨,而可以开始真正充实的人生。

不必等到功成名就,在平凡至极的日常生活中,幸福可及。

1%的魅力,大于前面的99%。

你找到100%的事情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1%的魅力(10.27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