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综合症

二零一九年一月七日 星期一 霾
图片发自App
我最讨厌星期一,最喜欢星期二,因为它不是星期一。

虽说今天快要过去,但我像加菲猫一样,还是非常讨厌周一,早上赖在床上不想起,因为一想到又要上班奋斗,又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真的很烦。愉快的周末,充足的休息,晚睡晚起的自由,突然被早起的闹钟所打断,心里着实不爽。

能否不去上班?这个问题出现在我脑海很多次。这里面涉及到工作与上班的关系。像我这种没有李刚那样的爹,也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的人,工作挣钱是必须的,现有上班模式虽略显刻板,但还算能带来不错的收入。有些行业的工作虽没有这样严谨的考勤,也比较自由,但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比如文字工作者,你可能会说可成为自由撰稿人啊,但以自己目前的能力,还达不到这样挣钱,至少不如现有单位挣钱多。所以,只能面对现实,尽量调整自己。

不愿去上班,心理上肯定有不好的感受。

罪犯感。当想着又要走进单位,去刷脸打卡,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失去了自由的罪犯,只有中午吃饭才能出来放放风,虽然没有现实的牢房,却有一堵无形的墙。当然你也可以这样想:单位花钱买走了你的自由。但单位的钱你也有贡献啊,总结起来就是:用自己挣的钱把自己的自由买走了,自己把自己圈起来了。有点懵!

失落感。加菲猫有句名言:“什么是星期一?星期一是用来给你快乐的一周加点失落感的。”工作好像总意味着烦心事,每天都重复相同的事情,拿着那点死工资,没觉得自己创造了很多价值,或者压根就没创造价值,但为了某些其他原因还是要做。而且,当最初对工作的爱好,变成了每天的重复性劳动时,工作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成就感、进步感、新鲜感从何而来?就如爱好画画,当你每天都要画很多时,还能是爱好吗?

如何破解?

要自律。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你可以做出任何选择,但同时你要承担代价。就像你可以不工作,只要你能承担不工作的代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得要按时上班、下班的,所以只能养成习惯,如同每天刷牙一样,不觉得是个负担。这要求具备自律能力,每一天作息基本保持一致,尽量符合人体生物钟,即使周末也不能太放纵,并及时把心收回来。最高境界就是儒家所说的“慎独”。

有期待。现在社会分工太细,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容易变得机械、刻板,就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查理。在当前精细管理模式下,成为一个全才、大师已经很难,但需要有全局的眼光,看到你的付出对最终成果的重要贡献,并期待成果的实现,以保持对工作的持续动力,获得成就感。实在不行,你可以期待下每个月发工资,真正体会下你的劳动与你的报酬是否匹配?或许也会获得小惊喜,让自己快乐工作。

小目标。人最怕原地踏步走,因为总有人比你努力,停止就是落后。工作虽重复无味,但毕竟能让你成长,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树立一个小目标,完成它,获得进步感。当然,定目标要量力而为,不能全像王健林那样“一个亿小目标”,并做好与大目标的衔接。因为只有完成小目标,才能实现大目标。

微创新。面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我们大部分人无法搞“大创新”,更应是尝试老事新方法,老瓶装新酒,搞些“微创新”,不断有惊喜,获得新鲜感。怎么搞?跨界融合是一个重要方式。比如,找到工作与生活的结合点,既能更好的工作,又能更好的生活。毕竟,像我等上班族,上班时间大大超过生活,很难严格分离,只有融合才能扩大生活时间。

当然,我是想培养工作、不上班这种能力的,“星期天晚上早点上床睡觉,把闹钟定到星期二”也是我所期待的,不过临时看,这还只是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一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