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30第47天案例学习

把家长视为解决问题的专家”

案例分析(一)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改变学生就得从家长入手,但是我的感受是与家长的合作比学生更为困难,因为家长更容易认同自己的习惯,更不容易接受意见改变自己,他们往往要求学生先改变,而这就会使事情陷入僵局。NLP大师李中莹说过:“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短期焦点的方式来处理会有着较好的效果。例如:

案例:小明,男,五年级学生。其主要问题是动不动和同学打架并说脏话。我发现这很可能与家长对待他的方式有关,因为家长也习惯于遇到问题就以打骂对他。初期,我婉转提出建议,提醒家长不要打骂孩子,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切照旧。后来我运用短期焦点解决的技术,先赞扬家长积极的关注小孩的成长,并且能够有着良好的是非感,相信他的付出会有好的回报。家长大大提高对我这个班主任的接纳程度,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

我说:小明爸爸,刚刚听到你为了改善小明的火爆脾气做了许多努力,这里我想特别了解一下有没有哪个时候小明的脾气会好一些?(寻找例外: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没有出现,发生?)

小明爸爸:听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这个学期开学一个月的样子,他表现还不错,没惹事。

我说:听你这么说,我很惊讶那个月的时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居然可以让他脾气好起来。(这个问题没有更严重,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小明爸爸:嘿嘿,好像也没做什么。只不过就是像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就叫他吃饭,然后让他做作业。噢,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或许就是那个时候他表现也还好,我也就看他比较顺眼,那个月我没打过他,好像骂也没骂过,反倒还带他到公园玩过一次。

我说:你的意思是你没有骂他打他还陪他玩的时候他表现会比较好,是这样吗?(这个问题没有更严重,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明爸爸:哎!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看来我得改一改对待他的方法啦!

……

这种方式强调家长自己就是解决孩子问题的专家,老师更多的时候不是指导家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只是引导家长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做对的事情上,这样做不去过多得讨论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原因,自然也就不用去指责家长,因而比较容易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能充分调动一切有益的资源,从而推动事情获得好的改变。

案例分析(二)

今天,与一位家长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这个孩子因为写得慢,经常挨留。家里人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结果,孩子也为此感到难堪,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对于挨留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关注呢?

妈妈说:我的想法是,让她意识到错误,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呢?

我继续追问:以慢这件事情来说,你们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错了吧?甚至她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挨留了,那么,改的效果怎样呢?很显然,这正是妈妈苦恼的地方。

我提了另外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调动她,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这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其实很容易解释。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那么,孩子就确信自己是个“慢孩子”。如果家长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那么,她便更加坚信:我就是“慢孩子”!为什么孩子往往“屡教不改”呢?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自己根本就快不了!也就是说,孩子接纳了“慢孩子”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改,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是,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相反,我们不妨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关注孩子写得快的时刻。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钟,就抄写完好几个句子。那么,这时候,我们要是肯定她快,孩子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不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并且,她会从中总结自己快的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这些方法,会用到下次的作业中,她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快。并且,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觉得这是多困难的事儿。

恰好妈妈说了昨晚的一个情况:她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他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抄,别一个字一个字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妈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语气不大好,强调了孩子的慢,结果呢,孩子虽然照办,但很不高兴。我建议妈妈换一种方法,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你一个字一个字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办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那我们继续尊重孩子:那今天还是用你的办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办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妈妈说:不错,别说孩子,大人也愿意听啊!孩子应该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原来没意识到这点。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继续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呀?这么懂礼貌,还这么会说话,都能帮大人接电话了,真能干!

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家里的电话,基本都是找二舅的,二舅的朋友和学生都特别多,从除夕开始,电话就响个不停,小外甥便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去拜年的人,都夸奖他,他干得可带劲儿了。我去好朋友家吃饭,往二舅家打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小外甥稚嫩的声音:你好,你找谁呀?那一瞬间,感觉特别好,我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就教了他一次,他却一直在坚持。

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本来就是慢,但我们换个角度,没有出现“慢”这个词,也能很好地调动孩子。小外甥扯着嗓子问“你谁啊”,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我们回避“没礼貌大家都不喜欢”之类的大道理,也能让他变得有礼貌。

通常,发现孩子的缺点,多数情况下我都不会直言相告,而是尽量想办法引导孩子,让缺点消弭于无形。这样,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犯错,就不会给自己贴标签,不知不觉就改过来了,还收获了成就感,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是低成本的改错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30第47天案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