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章琢句7

原文:

家乡的那些事

家乡,是大部分人都印象深刻。因为在自己的家乡中,你可以享受到那些你认为最好的食物,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而我也忘不了我自己的家乡,因为我与家乡中那个民俗活动有印象。我称呼的“在家乡中印象最深刻的那个民俗活动” 其实就是在除夕、春节家里人烧香,拜佛,给佛祖一些贡品。因为我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当地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农历初一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一岁平安。我由于对这件事有兴趣,所以对这个民俗活动印象深刻。而由此,我与那个民俗印象深刻时是在我还是小孩子。

那一次,我还在与小伙伴嬉戏时,这时,我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活着什么,我与小伙伴们都停止了嘻嘻戏活动,在院子里看着大人们的活动。我们只见大人们搬出一个桌子在铁装置前,大人们陆续地从房子里拿出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上面有橘子、苹果、果冻、猪肉、瓜子等,甚至还有两条活着的小鱼。我们此时感到非常疑惑,正想上去问,就看到毎户的大人们都拿着两个红蜡烛,三个细长的东西,以及用红色的木盒装着的米饭,只见大人们把两根红蜡烛插在米饭两旁,再把三个细长的东西插在前面,我们都有疑惑,不知道大人们在做什么。于是我上前问我的妈妈:“妈妈,你们在干什么?”“我们正准备拜佛的东西,现在你可以去拜了。”妈妈和蔼地说,一边说一边还让我做动作,只看妈妈向那铁装置前鞠躬,并将双手放在长凳上,我也跟着那么做,我做了十几下后就回家了,于是,我第一次认识的到这个活动。

之后的每一年,我都在做这些动作,也在之后的几年,我知道了这些东西是什么,可那时的心情早已体会不到了,那个活动也变成了家常便饭。



修改文:

年的祈福

祈福,这件事,从小到大,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相信很多地方,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都要进行烧香祈福,我的家乡也一样。

我出生在农村,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农历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求一岁的平安。

我对祈福这件事情感兴趣是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大年初一那一天,我被鞭炮声音给吵醒了,早早就起来了。还在与小伙伴嬉戏时,我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活着什么,走进走出,时不时拿着些盘子。我与小伙伴们都停止了嘻戏活动,在院子里看着大人们的活动。

只见母亲搬出一个桌子在一个四方的铁装置上面,然后陆续地从房子里拿出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有橘子、苹果、果冻、猪肉、瓜子等,甚至还有两条活着的鱼,把桌子摆得满满的,整整齐齐的,我很奇怪,难道要在外面请客吗?可还猪肉、鱼不还是生的吗?

我们感到非常疑惑,正想上去问,母亲忙忙碌碌,根本顾不上我。然后她拿着两个红蜡烛,三柱香,以及用红色的木盒装着的米饭,这个木盒很奇怪,口子是正方形的,上面大,下面小。

只见母亲把两根红蜡烛插在米饭两旁,再把三柱香插在中间。

我有那么多地疑惑,缠着母亲问:“妈妈,你在干什么?”

“我正准备过年祈福呢,来,跟着妈妈,跟神仙说说,让神仙保佑我儿子下一年长得高,长得健康!”妈妈和蔼地说,一边说一边还让我做动作,她将双手合并,又将双手放在长凳上,又双手合并抬起头来,嘴里念念有词。我也跟着那么做,我做了十几下后就乏了,找小伙伴们玩去了。

后来,上学后,我知道求神拜佛是迷信活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参与其中呢?所以母亲让我也拜一拜神灵时,我总是远远地跑开了。觉得母亲是个没见识的农村妇女,在劝说母亲不要做这些事时,常常与她发生争执,甚至恶作剧地把她买来的香烛给藏了起来。

而现在,我知道这是传统的民俗活动,我们可以将之当成一种文化。祈福,正是乡村老百姓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最纯朴最真诚的追求。他们并不会因为有神的保佑而减少劳作,只是因为农村总是靠天吃饭的,他们只不过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让农作物有一个好的收成。

我明白这一切后,我也懂得了母亲的心,懂得了她在祈福仪式中那些喃喃的絮说,大部分是寄托着对我成长的期盼。 



修改思路

原文中写得就是求神拜佛的事情,而且没有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写作的主题并不明确,叙述也没有起伏波澜。人称用我们、他们这种复数式的指代,显得泛泛而谈。

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修改将主人公与母亲对祈福的观点不同串起文章的脉络,我理解了祈福的文化内涵,也就理解了母亲对我的爱。同时,从小时候我的感兴趣,到上学后的讨厌,以及到现在的理解,对祈福的态度的变化,使文章形成波澜,主题上也有了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雕章琢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