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

由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是由美国的约翰布兰斯福特所著,这本书也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


人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我想这个问题不论是学生还是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是希望知道答案的。

上个世纪,我们教育核心基本上就是读写算,所以说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就看是否能读书,能认识字,会算数,这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可以会发现,同样是会读,会写,会算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命运千差万别,现在有很多人做了根本不需要读大学也能做的工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是因为现在教育的复杂性提高了,那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不一样。

首先我们得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和阅读。

什么叫批判性思考和阅读,就是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全盘吸收,囫囵吞枣的拿来主义,而是更多的学会反思,学会复盘,学会批判性的思维,学会独立的思考。

第2点就是能够清晰有力的表达观点。

这不能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就是出出不来,就是你必须把你知道的事能够讲出来,能让别人听明白,让别人知道你想表达的意思。

第3点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书中举了一个青蛙看世界的例子,就是青蛙怎么都没法告诉鱼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

前概念

此本书讲的第1个发现就是前概念。其实我理解的前概念就是指被教育者的旧知识。其实所有的教育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被教育者改变,那如果你不想对牛弹琴,你就需要了解被教育者的前概念。

了解原理

本书的第2个发现就是了解原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过去我们很多师傅带徒弟带出了手艺人,匠人,但是很多时候徒弟们的手艺越来越差,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原理,只懂得操作,只懂得方法,所以就不断的衰减,不断的损失,传着传着一些优秀的传统手艺就失传了。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挥呢?在教育学上这个词称之为迁移,也就是说你懂得了原理,你就可以不仅仅在原有的事情上去运用这个方法和手段,同时你还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当中。前段时间看了邓亚萍写的《心力》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邓亚萍因为在乒乓球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在乒乓领域她总结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被她迁移到她其他的领域当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因为她曾经站在了世界最顶尖的位置,所以在那个领域它可以称之为大师,从而迁移和泛化也就变得容易。还有一个词可能更容易理解,叫融会贯通,就你把已有的旧知和新知结合,新的场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理论得到更好的应用。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真的把原理搞明白了,你真的懂了,你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元认知

第3个发现就是元认知很重要,所谓的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这种能力叫元认知能力,这个能力相当重要,我们知道很著名的一个效应叫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反思,不会复盘也不会反省,你也不会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

沿着这三条发现,我们来看一看一个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

一,所谓的专家,他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我们称之为心理表征。

那么有人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一叶知秋。我们小时候知道的福尔摩斯,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的人特别厉害,一打眼他就知道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说几句话,他就对这个人大概有一个判断。

同时针对不同的业务,有的人会把很强语言能力的人称之为有语感,游泳很厉害的人称之为有水感,对音乐很精通的人称之为乐感。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都是因为长期积累的结果。

口腔行业很多医生也是非常厉害,片子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儿。

二,专家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是跟一般人不一样的,他要理解的更深。

三,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它其实是反映在应用场景上。对于新手来讲,他可能只知道方法,只是知道公式知道操作,但是如果一旦变到新的场景,变了一些参数,可能他就不会用,这个原理不会用这个理论,但是专家因为知道底层逻辑,所以他同样能应用好这个原理和理论。

四,专家能够轻松的提取重要的内容。

五,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的内容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

六,专家应付新场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重视前概念,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其次要重视元认知,要不断的学习,同时知道怎么评价自己的学习,第三要重视知识的迁移,最后要重视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的打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如何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