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65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第五點,我們從這個序裏邊體會,聖人之道往下傳有多不容易,能體會的少,那我們學就要珍惜它。其實,我們現在能以宋儒的注來這樣學傳統的經典,未來或許能對拯救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意義,這些也是命,是命啊!先王之道沒有泯滅,我們還能借助宋儒的注來這樣體會進去,這就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命脈,走到現在,確實是命。

所以我在祭文上講孔子的時候說“繼前聖之道法,正後世之統纘”,孔子的意義,講到宋儒的時候我講“使千年之後學,得聞夫子之經傳”,如果不是這樣宋儒發明,我們現在學的,不得為己之法,就只能是辭章之學。所以,華夏民族在文字可考的這四五千年裏面,像《春秋》經說的,華夏不絕如線,就像一根線一樣,說絕斷就絕了。西方很多民族都絕了,我們華夏沒有絕,即使遇到像元朝鐵蹄踏遍中國,即使這個樣,他們來到中國之後,還是用孔子傳的道學,這個學問來治理中國大地,滿清也是異族過來統治中國,也是這個樣。他們是異族,不是華夏文化系統,來到中國他們就信中國的文化,就用中國的文化來治理華夏人,沒有這個文化的力量的話,你想一想,異族來了之後,就按他們的傳統,按照他們的那一套學問來治理天下,他們的是什麼?狼文化,就是利的文化,我能打過你我就是老大。所以說異族來到華夏被華夏的文化所化,化了之後他們也變成華夏人了,這是我們祖宗,先聖先王傳的文化對我們華夏民族,對我們這個國家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化,可以想像,異族一來,用他們的文化,慢慢地華夏人也不學這個了,就按照他們的,那整個哪里還有華夏,沒有了。你看著這麼大一片地域,按照《春秋》法,行華夏之道才是華夏,你夷狄行華夏之道也是華夏,華夏人行夷狄之道就是夷狄。我們所有的人都親愛自己的父母,那父母也親愛他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也親愛他的父母,就這樣推下去,我們當親愛我們的先祖,當親愛能讓我們華夏一體的先王先聖,這是第五點。

第六點,要知道從這個序裏面體會,我們現在學習的這條理路,就是孔子傳給顏子、曾子,曾子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然後到宋儒,程子把它發明出來的,就這樣的一個理路,明白這一點就能明白我們在祭祀的時候,上面祭著孔子,兩邊四配,就是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為什麼祭他們,這些牌位不是順便列的,你說我一個朋友死了把他的牌位也拿過來供上去吧?不要說他,我們現在講,你得看你配還是不配,這個配的原意就是配享,四配就是這四個賢人配享於孔子,我們祭孔子的時候,他們配,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朱元璋對孟子不高興,就是那個洪武皇帝,明朝的,把他從孔廟裏面請出來,他當不了這個家的,很快地請回去。你把孟子請出來,天下所有學儒的人不給你幹,你治國家你治一治試試,沒有學儒這些人你天子是治不了國家的,你用力量,用武力打下天下,沒有用,你要用儒家就要尊重儒家所傳的道統。你說我是天子,最大的官,誰配享孔子,這一點這一個家我還當不了啊?你當不了。

當我們這樣學習,你們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我們文化的命脈,對傳的這個系統能有深刻理解和體會的時候,我就說一個該忌諱的字,你心中都不樂,不願意接受。我們現在祭祀的時候加了四配,以後還應該把程子、朱子,再配享的。我們祭祀的時候配享的牌位,程子,朱子的還要加進去,現在他們在孔廟裏面都配享著,程子、朱子在孔廟裏面都有他們的位。按照這個理路,這樣的一個系統,我們這樣學進去,入門,入儒家的這個儒學的門。至少現在不要他顧,不要看其它的,越專注,學習體會就越深。這是對這個序我簡單作一個小的總結,這樣序就講完了。我們下邊就開始講中庸章句裏邊的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章句集注》講解-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