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第11次作业

弟弟恋爱失败后,一直不愿意再谈朋友。

父母托人给弟弟介绍了两三个个他们认为很满意的女孩,他也借口太忙顾不上,就给推脱了。

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父母就因此陷入焦虑,特别是在几次催婚下,弟弟抱怨了一句“我想出家当和尚去”之后,他们更是坐立不安,走坐不宁。

只要弟弟回家来,他们就轮到上阵,各种道理,各种举例,发怒,哭泣,各种折腾,软硬兼施,甚至动用亲戚邻居各种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几乎36计都用遍,而结果呢,可想而知,结婚的事,感情的事,怎么能是说教就能解决的?

弟弟不堪重负,无奈选择了“走为上”。

一连半年几个月不回家,也不打电话。

偶尔父母主动给他打电话,他也以“太忙了”为由,不等父母切入正题,就匆忙挂了电话。

陈海贤老师说,我们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

其实主要的根源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可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当我和妹妹试图劝说父母,让他们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再操心了时,他们差点急眼。

还说“孩子让你享福就有福,孩子不让你享福就没福”,还有什么“看看人家谁谁孩子事业有成,还生个大胖小子”……

当劝他们搬离老家那个破旧的土房子时,他们就说啥时候我弟弟解决了婚姻大事,啥时候再考虑换新房子,不然就一辈子待在这里……


“孩子成家立业了,父母才算完成任务……”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

所以就算他们听了陈海贤老师的课,也明白什么是课题分离,他们还是不会有所改变,依然会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责任。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白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人生。

另外,陈海贤老师说,

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遇到困难,应该提出请求。可是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你也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

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

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我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可是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即便明白了这些道理,可是我依然放不开自己,感觉依然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我想,这需要更积极主动的锻炼自己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第11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