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学习笔记-数据设计模型

通过分析活动获得的数据项模型,可以认为是数据分析模型,它确定了系统的主要数据表、关系及表的主要属性。到了建模的设计活动,就可以继续细化数据项模型这个分析模型,例如丰富每个表的列属性,或者确定数据表的主键与外键,确定主键的唯一性策略,最后将数据表映射为类对象。

丰富数据分析模型

若要丰富每个表的列属性,除了继续挖掘业务需求,寻找可能错过的属性或辨别分配错误的属性之外,在设计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些属性对应的数据列,包括考虑列的类型及宽度,并为每个表定义一个主键列,或者定义由多个列组成的联合主键。

设计主键的目的更多出于查询检索及维护数据表之间关系的要求,而非表达业务含义。即使主键与业务对象要求的唯一标识有关,但生成主键值的业务规则却在数据模型中无法体现,除非需求明确实体的身份标识就是自增长。

例如,订单表的主键为订单 ID,它会作为订单的订单号。为了客服处理订单的便利性,需要订单号在保持尽可能短的前提下,要能帮助客服人员理解,这就需要订单号尽量与当前业务相结合,如渠道编号(包括平台、下单渠道、支付方式)、业务类型和时间信息等组成订单号的编码规则。无疑,订单号的编码规则在数据模型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在设计活动中,还需要根据业务需求与数据表的特性确定表的索引和约束。同时,还应该根据实现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为多个数据表建立视图。索引和视图都有利于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性能,视图还能保障数据访问的安全性,约束则有利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毫无疑问,这些机制其实皆与具体的数据库实现机制有关,但在数据建模的设计活动中却又不可避免。如果数据设计模型没有确定索引、约束,并明确标记数据表和视图,就无法给实现模型带来指导和规范。

数据设计模型的构成

建立数据设计模型,最主要的设计活动还是将数据表映射为类对象,以此来满足业务实现。这个过程称之为对象与数据的映射(Object-Relation Mapping,ORM)。

由于数据建模是自下而上的过程,首先确定了数据表以及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由此建立与之对应的对象,因此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建立与数据表完全一一对应的类模型。对象的类型即为数据表名,对象的属性即为数据表的列。这样的类在数据设计模型中,目的在于数据的传输,相当于 J2EE 核心模式中定义的传输对象(Transfer Object)。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它映射了数据库的数据表,因而又可以作为持久化的数据,即持久化对象(Persistence Object)。至于操作数据的业务行为,针对基于关系数据库进行的建模活动而言,由于关系数据表作为一种扁平的数据结构,操作和管理数据最为直接高效的方式是使用 SQL。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SQL 就是操作关系型数据表的领域特定语言(Domain Specific Language,DSL)。因此,在数据模型驱动设计过程中,SQL 会成为操作数据的主力,甚至部分业务也由 SQL 或 SQL 组成的存储过程来完成。

为了处理数据的方便,还可以利用 SQL 封装数据处理的逻辑,然后建立一个视图,例如:

CREATE VIEW dbo.v_Forums_Forums

AS

SELECT dbo.Forums_Categories.CategoryID, dbo.Forums_Categories.CategoryName, dbo.Forums_Categories.CategoryImageUrl, 

                      dbo.Forums_Categories.CategoryPosition, dbo.Forums_Forums.ForumID, dbo.Forums_Forums.ForumName, dbo.Forums_Forums.ForumDescription, 

                      dbo.Forums_Forums.ForumPosition,

                          (SELECT COUNT(*)

                            FROM Forums_Topics

                            WHERE Forums_Topics.ForumID = Forums_Forums.ForumID) AS ForumTopics,

                          (SELECT COUNT(*)

                            FROM Forums_Topics

                            WHERE Forums_Topics.ForumID = Forums_Forums.ForumID) +

                          (SELECT COUNT(*)

                            FROM Forums_Replies

                            WHERE Forums_Replies.ForumID = Forums_Forums.ForumID) AS ForumPosts,

                          (SELECT MAX(AddedDate)

                            FROM (SELECT ForumID, AddedDate

                                                    FROM Forums_Topics

                                                    UNION ALL

                                                    SELECT ForumID, AddedDate

                                                    FROM Forums_Replies) AS dates

                            WHERE dates.ForumID = Forums_Forums.ForumID) AS ForumLastPostDate

FROM dbo.Forums_Categories INNER JOIN

                      dbo.Forums_Forums ON dbo.Forums_Categories.CategoryID = dbo.Forums_Forums.CategoryID

如上所示,创建视图的 SQL 语句封装了对论坛主题数、回复数等数据的统计业务逻辑。

显然,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数据设计模型主要包含三部分的职责: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及数据。映射为对象模型,就是与数据表一一对应并持有数据的持久化对象,封装了 SQL 数据访问逻辑的数据访问对象(Data Access Object,DAO),以及满足业务用例需求的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DDD】学习笔记-数据设计模型_第1张图片

数据访问对象

数据访问对象属于 J2EE 核心模式中的一种,引入它的目的是封装数据访问及操作的逻辑,并分离持久化逻辑与业务逻辑,使得数据源可以独立于业务逻辑而变化。

《J2EE 核心模式》认为:“数据访问对象负责管理与数据源的连接,并通过此连接获取、存储数据。”一个典型的数据访问对象模式如下图所示:

【DDD】学习笔记-数据设计模型_第2张图片

图中的 Data 是一个传输对象,如果将该 Data 定义为表数据对象,它可以处理表中所有的行,如 RecordSet,或者由 ADO.NET 中的 IDataReader 提供类似数据库游标的访问能力,就相当于运用了《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中的表数据入口(Table Data Gateway)模式。如果 Data 是这里提及的代表领域概念的持久化对象,则需要引入 ResultSet 到 Data 之间的映射器,这时就可以运用数据映射器(Data Mapper)模式。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Par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brand;
    private double retailPrice;
}

public class PartMapper {
    public List findAll() throws Exception {
        Connection conn = null;
        try {
            Class.forName(DRIVER_CLASS);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DB_URL, USER, PASSWORD);
            Statement stmt = c.createStatement();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select * from part");

           List partList = new ArrayList();
            while (rs.next()) {
                Part p = new Part();
                p.setName(rs.getString("name"));
                p.setBrand(rs.getString("brand"));
                p.setRetailPrice(rs.getDouble("retail_price"));
                partList.add(p);
            }
        } catch(SQLException ex) {
            throw new ApplicationException(ex);
        } finally {
             conn.close();
        }
    }
}

为了隔离数据库持久化逻辑,往往需要为数据访问对象定义接口,再以依赖注入的方式注入到服务对象中,保证数据源和数据访问逻辑的变化。如下接口定义就是数据访问对象的抽象:

public interface MovieDao {
    Movie findById(String id);
    List findByYear(String year);
    void delete(String id);
    Movie create(String rating,String year,String title);
    void update(String id,String rating,String year,String title);
}

持久化对象

在数据设计模型中,持久化对象可以作为数据的持有者传递给服务、数据访问对象甚至是 UI 控件。早期的开发框架流行为持有数据的对象定义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同时为 UI 控件提供绑定该数据结构的能力。如 ADO.NET 框架就定义了 DataSet、DataTable 等数据结构,ASP.NET Web Form 则提供绑定这些数据结构的能力。例如,我们要显示商品的类别,在 Web 前端就定义了属于 System.Web.UI.Page 类型的 Web 页面 CategoriesPage,它与数据访问对象以及持久化对象的交互如下图所示:

【DDD】学习笔记-数据设计模型_第3张图片

图中的 DataTable 通过 CategoriesDAO 直接返回,它实际上是 ADO.NET 框架定义的通用类型。在一些 .NET 开发实践中,还可以定义强类型的 DataSet 或 DataTable,方法是定义一个代表业务概念的类,例如 Categories,让它派生自 DataTable 类。

随着轻量级容器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认识到持久化对象强依赖于框架带来的危害,POJO(Plain Old Java Object)和 POCO(Plain Old CLR Object)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重视。Martin Fowler 甚至将其称之为持久化透明(Persistence Ignorance,PI)的对象,用以形容这样的持久化对象与具体的持久化实现机制之间的隔离。理想状态下的持久化对象,不应该依赖于除开发语言平台之外的任何框架。

在《领域驱动设计与模式实战》一书中,Jimmy Nilsson 总结了如下特征,他认为这些特征违背了持久化透明的原则:

  • 从特定的基类(Object 除外)进行继承
  • 只通过提供的工厂进行实例化
  • 使用专门提供的数据类型
  • 实现特定接口
  • 提供专门的构造方法
  • 提供必需的特定字段
  • 避免某些结构或强制使用某些结构

这些特征无一例外地都是外部框架对于持久化对象的一种侵入。在 Martin Fowler 总结的数据源架构模式中,活动记录(Active Record)模式明显违背了持久化透明的原则,但因为它的简单性,却被诸如 Ruby On Rails、jOOQ、scalikejdbc 之类的框架运用。活动记录模式封装了数据与数据访问行为,这就相当于将数据访问对象与持久化对象合并到了一个对象中。由于数据访问逻辑存在许多通用的逻辑,许多数据访问框架都定义了类似 ActiveRecord 这样的超类,由其实现公共的数据访问方法,Ruby On Rails 还充分利用了 Ruby 元编程特性提供了更多的代码简化。例如定义客户 Client 的活动记录:

class Client < ApplicationRecord

  has_one :address

  has_many :orders

  has_and_belongs_to_many :roles

end

# invoke
client = Client.order(:first_name).first

Client 类继承了 ApplicationRecord 类,而框架通过 Ruby 的 missingMethod() 元数据编程和动态语言特性,使得调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调用 order 与 first 等方法,完成对数据的访问。

使用 Scala 编写的 scalikejdbc 框架则利用代码生成器和组合方式来实现活动记录,例如 Report 类和伴生对象(companion object)的定义:

case class Report(

  id: String,

  name: Option[String] = None,

  description: Option[String] = None,

  status: String,

  publishStatus: String,

  createdAt: DateTime,

  updatedAt: DateTime,

  createdBy: String,

  updatedBy: String,

  metaData: String) {

  def save()(implicit session: DBSession = Report.autoSession): Report = Report.save(this)(session)

  def destroy()(implicit session: DBSession = Report.autoSession): Unit = Report.destroy(this)(session)

}

object Report extends SQLSyntaxSupport[Report] {

  override val tableName = "reports"

  override val columns = Seq("id", "name", "description", "status", "publish_status", "created_at", "updated_at", "created_by", "updated_by", "meta_data")

  val r = Report.syntax("r")

  override val autoSession = AutoSession

  def find(id: String)(implicit session: DBSession = autoSession): Option[Report] = {

    withSQL {

      select.from(Report as r).where.eq(r.id, id)

    }.map(Report(r.resultName)).single.apply()

  }

  def findAll()(implicit session: DBSession = autoSession): List[Report] = {

    withSQL(select.from(Report as r)).map(Report(r.resultName)).list.apply()

  }

  def findBy(where: SQLSyntax)(implicit session: DBSession = autoSession): Option[Report] = {

    withSQL {

      select.from(Report as r).where.append(where)

    }.map(Report(r.resultName)).single.apply()

  }
}

类 Report 并没有继承任何类,但却利用 Scala 的隐式参数依赖了框架定义的 DBSession,然后通过 Report 的伴生对象去继承名为 SQLSyntaxSupport[T] 的特性,以及组合调用了 withSQL 对象。显然,活动记录在满足了快速编码与代码重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数据访问框架的紧耦合。

当持久化对象被运用到 CQRS 模式中时,查询端通过查询外观直接访问一个薄的数据层,如下图右端所示:

【DDD】学习笔记-数据设计模型_第4张图片

这个薄的数据层通过数据访问对象结合 SQL 语句直接访问数据库,返回一个表数据记录 ResultSet,然后直接将其转换为 POJO 形式的数据传输对象(DTO)对象。这是因为查询端仅涉及到数据库的查询,因此并不需要持久化对象,至于添加、删除与修改则属于命令端,采用的是领域模型而非数据模型。

服务对象

由于持久化对象和数据访问对象都不包含业务逻辑,服务就成为了业务逻辑的唯一栖身之地。这时,持久化对象是数据的提供者,实现服务时就会非常自然地选择事务脚本(Transaction Script)模式。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对事务脚本的定义为:

使用过程来组织业务逻辑,每个过程处理来自表现层的单个请求。这是一种典型的过程式设计,每个服务功能都是一系列步骤的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事务。注意,这里的事务代表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过程,而非保证数据一致性的事务概念。

例如为一个音乐网站提供添加好友功能,就可以分解为如下步骤:

  • 确定用户是否已经是朋友
  • 确定用户是否已被邀请
  • 若未邀请,发送邀请信息
  • 创建朋友邀请

采用事务脚本模式定义的服务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FriendInvitationService {
    public void inviteUserAsFriend(String ownerId, String friendId) {
        try {
            bool isFriend = friendshipDao.isExisted(ownerId, friendId);
            if (isFriend) {
                throw new FriendshipException(String.format("Friendship with user id %s is existed.", friendId));
            }
            bool beInvited = invitationDao.isExisted(ownerId, friendId);
            if (beInvited) {
                throw new FriendshipException(String.format("User with id %s had been invited.", friendId));
            }

            FriendInvitation invitation = new FriendInvitation();
            invitation.setInviterId(ownerId);
            invitation.setFriendId(friendId);
            invitation.setInviteTime(DateTime.now());

            User friend = userDao.findBy(friendId);
            sendInvitation(invitation, friend.getEmail());

            invitationDao.create(invitation);
        } catch (SQLException ex) {
            throw new ApplicationException(ex);
        }
    } 
}

不要因为事务脚本采用面向过程设计就排斥这一模式,相较于对编程范式的偏执,我认为 Martin Fowler 在书中说的一句话更加公道:

“不管你是多么坚定的面向对象的信徒,也不要盲目排斥事务脚本。许多问题本身是简单的,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可以加快你的开发速度,而且运行起来也会更快。”

即使采用事务脚本,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取方法来改进代码的可读性。每个方法都提供了一定的抽象层次,通过方法的提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细节,保持合理的抽象层次。这种方式被 Kent Beck 总结为组合方法(Composed Method)模式:

  • 把程序划分为方法,每个方法执行一个可识别的任务
  • 让一个方法中的所有操作处于相同的抽象层
  • 这会自然地产生包含许多小方法的程序,每个方法只包含少量代码

如上的 inviteUserAsFriend() 方法就可以重构为:

public class FriendInvitationService {
    public void inviteUserAsFriend(String ownerId, String friendId) {
        try {
            validateFriend(ownerId, friendId);        
            FriendInvitation invitation = createFriendInvitation(ownerId, friendId);
            sendInvitation(invitation, friendId);        
            invitationDao.create(invitation);
        } catch (SQLException ex) {
            throw new ApplicationException(ex);
        }
    } 
}

在采用事务脚本时,同样需要考虑职责的分配,每个类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将相关的事务脚本组织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应对事务脚本的变化,可以考虑让一个事务脚本对应一个类,并通过识别事务脚本的共同特征,引入命令(Command)模式。例如推荐朋友事务脚本和推荐音乐事务脚本:

【DDD】学习笔记-数据设计模型_第5张图片

当然,无论对于事务脚本做出怎样的设计改进,只要不曾改变事务脚本的过程设计本质,一旦业务逻辑变得更加复杂时,就会变得捉襟见肘。Martin Fowler 就认为:

“当事物一旦变得那么复杂时,就很难使用事务脚本保持一个一致的设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工程,#,领域驱动设计,DDD,微服务,领域驱动设计,数据设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