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力图打破假象的培根(14)

弗朗西斯  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界的领袖人物,他还有作家、律师、法官等多重身份。


但是,他最关心的是探讨“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他不属于传统哲学的任何一派,而是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学者。


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的发明,已改变事物的面貌与世界的状态,其影响延伸到文学、战场、航海上。


作为一位作家,培根表现出人文主义情怀,但是他所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要用归纳法直接探究自然界,而科学研究的目标则是支配自然界。


培根认为,哲学有三个部分:一是关联于神的,但是不包括宗教内部的启示神学;二是关联与自然界的;三是关联于人的。


换言之,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作为,它直接认识自然界,由受造物而间接认识神,以及由反省而认识人。


哲学家关心的是“质料因”与“动力因”,而不再是“形式因”与“目的因”。他这样区分亚里斯多德所谓的“四因”,恰好反映了近代思潮的趋势,机械论的宇宙观即是源自这个立场。


近代哲学的焦点从宗教转向人与自然界,智慧必须先落实为实用的知识。


培根说:知识与人的能力其实是同一回事,我们习惯的中文的翻译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意思是说,谁对自然界拥有更多知识,谁就越有能力掌握自然界。


那么,寻求知识的方法是什么呢?培根主张归纳法。


他较有价值的见解是在他的《新工具》中所提出的: 为了破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与偏见,必须打破四种“假象”:


一、种族假象,人类本性上会依赖感觉、情感与意识去做判断,他说:一个人心中想要某事成真,他就容易相信它。人类希望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就会想象一个经营完美设计的世界,而这些都是一厢情愿。


二、洞穴假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教育背景与阅历经验,于是就会依次做出错误的判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洞穴,它已经扭曲或破坏了理性之光,这个观点使我们想起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三、市场假象,语言犹如市场中的各种传闻,会影响人的认知,使人无法恰当分析事物。一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难免带有特定的意义。谁能说自己是完全客观的呢?


四、剧场假象,过去的许多哲学系统,犹如一出出舞台剧,只是作者在描述自己创造的虚幻世界。


伪哲学有三种类型:

1.靠“诡辩”,像亚里士多德以他的辩证法扭曲了自然哲学,


2.靠“经验”,以狭隘而模糊的观察为基础,像一些化学家,如《论磁性》的作者吉尔伯特所提出的见解,


3.靠“迷信”,亦即涉及神学方面的探讨,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虽然培根推倒传统哲学的做法未免有些鲁莽,但是他所提出的打破偶像的说法是探求可靠知识的必经之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哲学,力图打破假象的培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