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我们到底要学到什么?

学习书本知识无疑是重要且主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如果我们在校园学到的只有书本知识,那就必然成为无用的书呆子!而校园里能够给予我们的还有很多更宝贵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圣殿里拥有它们,则它们将伴随我们逝去的青春,绝尘而去!

一、学习的方法

在校园里、课堂上,最重要是是通过老师的指导、不断的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书本、课堂、学校能给予的知识是有限的,相对滞后的,即使是那些很有见识的老师,他们会结合当下最鲜活的东西来传授知识,也不能代替走出校园以后的再学习和终身学习。会学习,能够自学成才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我们知道,爱迪生小时候是被老师拒绝的,毛泽东17岁入学,而他老人家全部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足8年,他们是自学成才的杰出代表。而那些不会学习、不能校园学习阶段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保持持之以恒的静心专注和勤奋吃苦状态的学生,在学校很难取得好成绩,在社会很难取得好成就。

二、健康的人际关系

个人、班级、学校,形成了每个人所处的人际环境的最初形态。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如何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的问题。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少不了合作,也免不了竞争,只有能和同学、师生之间相处融洽、充分交流、健康互动的学生才能进入一种积极进步、相互促进的良性状态。过去、当今和将来的社会,都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的社会,而那些脱离了集体、不善合作、不懂感恩的人即使小概率的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一旦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也不足以成大事。

而气氛凝重的考场,则在反复的告诉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每个人只能靠自己,这个时候,周围的那些平日里的好友在某种程度上则成了竞争对手。

既有良性互动又有激烈竞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和现实,只有能够处理好这一对矛盾的人,才具备了走向社会、建功立业的基本素养,这一不可或缺的素质品质与考试分数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能单纯的从书本上得来。反之,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应变能力,甚至于逃避或者固步自封,则该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堪忧!

三、秩序

这里的秩序,是指经过统筹和优化了的计划与安排,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纪律。这一点,贴在每个班级最前面的一纸《课程表》是最好的例证: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这一纸《课程表》体现的正是严格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一本教材的编制和传授都是由“专家”来完成的,但完整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无疑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杂家”,这就必然要求每一个学生在遵守大的秩序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或强或弱、或眼前或长远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安排。

小到课程设置、自我安排,大到人生规划,我们都要慎重抉择、科学统筹、认真遵守和执行,不能得过且过、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拖拖拉拉,否则,就会“万事成蹉跎”!

四、学以致用

学而不用,无非就是再多一个“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例证。

而“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的模式,给人的印象好象就是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知识的用途就是答题。现实中,有这种认识的学生甚至家长、老师不在少数。其实这样的认识虽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进而“一棍子打死”,但至少是不准确的。我个人认为,运用,在考场上叫发挥和应变,在职场上叫执行和创新。没有好的发挥,平时的努力不一定就能换来好的成绩,不会应变、不能超出“本本”和“套路”、不能做到“拳到无心”,就不能适应“社会”这个没有试卷却无处无时不在的考场,就会变成僵化、迂腐的书呆子。

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似乎只需要会“加减乘除”付不错钱算不错账、看懂路牌迷不了路就够了,如果想要融入更高端的生活,参与更高级的职业,谋求更长远的目标,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万万不能的。在职场和社会上,没有执行力就等于没有生存力,没有创新力就没有成长力和发展力,就没有希望。

五、积极的心态

学校看成绩,社会看结果;考场看分数,职场看业绩。这就是生活最现实的一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台前的“观众”是绝少有人会体谅你台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但所有的成绩和结果都受制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叫:“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了假”。别的同学怎样努力是不太受我们影响和决定的,太多外在因素不由我们掌控,我们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结果出来之前,必须竭尽所能,结果出来之后,坦然面对,“胜不骄,败不馁”。

有道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成或败,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迎接下一个挑战、瞄准下一下目标。

lly_co.�����o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学校,我们到底要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