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一道坎:进阶的困惑

1 知道不知道

最近,被不能尽力的感觉时常困扰,敲代码的速度是倒是没减,可就不称心。想了解的东西很多,常常一会下来浏览器新开的搜索标签页就只剩下代表性的icon。可是越是这样就越感到局促,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知道...

2 还好,看到“你”

今天在一个群里刚好看到一位大咖分享下面的文字,搜索一下,找到了原文:一位同学找我聊进阶的困惑: 面了下网易,... 来自真阿当 - 微博,我看完后,只想说一句:“还好,看到你”。

一位同学找我聊进阶的困惑:

“面了下网易,阿里相关的职位,感觉还是有些差距的。我感觉可能是有一个瓶颈期了。

感觉在技术高度,视野的高度不够。很多东西都是我从未思考,或者接触过的。又或者说是存在于我日常中,但我无法感知到。这些层面的东西,在面试的时候是比较懵的。

具体原因很难说,感觉是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这位同学的状态很典型。

曾经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元知识”。什么意思呢?知识可以分为”道”与”术”,对应于”why”、“how”和”what”,在技术圈how和what一直在变,还存在很多派别,why基本不变,how变化较慢,what变化最快,也数量最多。

很多人是从what切入的,并且停留在what这里,过了适应期就开始自满了。有些人会去分析how和why。然后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深度。然后有些人会去继续寻找更多的别的领域的why和how,而不是纠结在过多的what里。然后很奇妙的,why和why之间会形成互补和联接,how和how之间殊途同归,学what如有神助般迅速。

举个例子,解耦,封装,多人合作,分层是why,mvc的路由、ORM、模板引擎和OO是how,ROR、django和angular是what。

挖how和why是重点。怎么挖呢?我个人的经验是多读好书,多看资讯,多做练习,多总结,去悟。”悟”这件事,鲜有人在做总结,需要创造性的能力和一堆历练,所以无法像what那样,有满世界的知识搬运工。

下面是其中的一段评论:

我知道我知道—没问题
我知道我不知道—可以学
我不知道我知道—平时有广泛积累,遇到时会感觉庆幸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最可怕,这是眼界、是高度、是丰富的经历和持续的思考才展现冰山一角的东西。
有人终其一生都意识不到。

3 现状

有一段时间,不怕分享,我知道就算只是读书笔记,正因为有搜索引擎这一技术,你的小小理解也许正是别人辛苦寻求的答案(自我满足一下☺️)。可是,当我的笔记文分享数量开始越来越多时,我开始注意我的行文风格,让后我会去学习 markdown 的常用语法,经常翻阅的 markdown 使用介绍页《献给写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 - 》,参考别人的写作布局风格,通过搜索或收集的信息,知道了Chrome插件-快捷复制Markdown格式的链接、Chrome插件-Reader View 专注阅读、Chrome插件-Smart TOC 自动生成目录等帮助写作和阅读的小工具(当然还有很多)。在这些写作分享的过程中,我是快乐的,其实那时候分享的责任并不明确,只是觉得,都是我写的,这就够了。

4 明白了差距,总会失落

没有意识到之前,啥都不会有,日子天天过没有不妥。
一旦意识到的时候,你想要,可就是做不了。

我发现,我的文字,没有深度,没有力量。这对于近期的我,如同被暴击一样,鸡血掉满地,“笔记文”不想写了,是真的不想再写了。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更深度的,文字怎样才能让别人瞬间感动,是的怎样瞬间感动。

直到,看到这篇短文,进阶的困惑,我才发现,我是在想进阶的方法。

暂时未能有很好的行文能力将当时我看到该文的激动心情表达出来,但是我自己稍微写了一下几点心得,也是我以后补填的提纲。

  • 自己开始大量看看资讯,同时开始疯狂搜索what,然后慢慢why
  • 相信量变可以到质变
  • 前天看了他人的blog,觉得都很好,瞬间觉得自己写与不写是一样的,同样的程序员都有差不多的路要走,别人看似已经总结的很好,没必要了吧
  • 真的一样吗,你的想法是什么
  • 可以完全无压力按照自己的思路流畅解析吗
  • 书可以读一样,课可以上一样,想法就算差不多,也还是你自己的
  • 写与记是为什么
  • what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 先获取知道,手熟后思考定能有发现

5 即使“笔记文”,可都是我的

我还会继续写“笔记文”,如果进阶了,到时候再说吧,。
我记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自己回看自己文字时候,觉得自己很牛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会有一道坎:进阶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