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深度之感想

最近读到周斌教授的《课堂密码》,在读到有关课堂结构的内容时,不禁醍醐灌顶。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是一次性的,是因为它不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的;之所以说它是平面化的,是因为它不是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的。但正是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与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它比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并不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的弱点进行补充,也就是说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进行多样演绎。因此,要是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的理解要深刻。在内容上越是艰深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的学生人数也就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是的,在教育实践中考核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关注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始终是把握教学质量的根本,才是走向学科深度的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科深度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