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005.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叶倾赏读】

1

在《滕王阁》中,王勃借景抒怀,盛衰难定,万物永恒,人生苦短。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借文抒发内心的失意,悲自己是“失路之人”,然而在文中更重要的他的自振自强,不移“白首之心”——此时他尚年轻,仍“不坠青云之志”。这一诗一文,尤其是文,使他的名声再次远扬,他抵达了又一高光时刻。联系到不久之后他的溺水而亡,这一诗一文也算是他的绝唱。

把时光穿越回八九年前,那时年轻的王勃初在京都长安为官,官阶虽低,但是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已足以让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用意气风发来形容此时的王勃,或许也不为过,最起码拥有一颗年轻的、火热的心。

2

杜少府,是何人,不知,总归是王勃的至交。蜀川,距长安遥遥,且山高路远,送别之情浓浓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送别,最喜欢江郎的那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别情总凄凄,但是总有少数阔达之人的笔下的离情不是那么凄切,反而让人振奋,此时即为其中的翘楚。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辅城阙,三秦之地拱卫长安,起笔即是阔大之景,也告诉读者送别之地是京都长安,友人即将去的地方是五津所在的成都。两地相距遥遥,而友人即将跋涉至远地,这种离别之情虽然诗人未说明,但是已经充满着伤感。出人意料的是,诗人的笔下描绘的却由气势非凡的长安,穿过云烟,望见五津。在视野上打通了长安与成都的阻隔,当然这是一种诗化。其实,诗人借这种开阔想表达的是二人心中的无阻隔,心脉相连,直通千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终于进入正题,诗人似乎想表达这番离别凄清,不料他又一转——我家在山西,今在长安,你去成都,我们都是求仕,你我都是宦游之人。这种意绪多少有些伤感,正如杜审言开篇就吟“独有宦游人”的凄伤,或许还有白乐天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然而诗人并不想陷入哀伤的别情之中,于是拍拍友人的肩头高语:老兄啊,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因为“海内存知己”。你莫念我,因为“天涯若比邻”。我们是知音,既如此,又何惧千里阻隔,天涯又算的了什么。真是意兴豪爽,让人振奋。

联系到曹植的名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自白。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表明心迹之后,诗人继续宽慰友人,老兄啊,你不要像那小儿女那般在这离别之地,在这分别之际哭哭啼啼。歧路,表面上看,也如李白“多歧路”的意指,首先,他是实在的分别之路口,其次他是虚化的人生之路。这里,或许兼而有之。诗人少年有名,背井离乡到了长安,也只得到一个小官。友人,奔赴千里迢迢也只不过是做个县尉,仕途都不顺,都处于“歧路”之上。但是,诗人并未消沉,反而宽慰友人,同时也是宽慰自己。

3

这首送别诗,没有离别时分的哀哀戚戚,反而是潇潇洒洒,无比豁达,这是由王勃的生命气质决定的——当然很快王勃即将转向孤愤彷徨,也是由王勃当时的处境决定的,当时他还算意气风发。也正是在这此情此景之下,给后世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不朽名句。这一首诗,记住这句就够了,记住纯真友情的力量就够了,这份友情可以穿越空间与时间,“颜色”不改。

我的几个朋友在异乡谋生,我们相距岂止千里,但是情在,其他都是浮云。

2020年3月24日星期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005.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