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路程,你走过了吗?

前文说到,自我和关系都有强弱和善恶两个维度,当你既是强大的,又是基本善意的时候最容易展开自己,由此拥有一种完整又复杂的人性。

每个人都想带着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因此会生出强烈的竞争欲,想用各种方式增强自己,并想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一较高下。

强弱和善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维度和自我与关系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会生出复杂的人性,这也是现实世界复杂无比的根本原因。

想象世界

这部分的内容,基本都是在讲“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可能会给你这样一个印象,孤独的想象世界是幼稚至极的,而进入复杂的现实世界才是成熟高级的。

所以武老师特别强调,当我们不断谈现实世界的重要性时,千万不要忘记《人类简史》中的说法:

智人,也就是我们这种人类,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构建想象共同体,然后集聚力量,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由此,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假设:也许很多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事,其实是想象共同体集体认同的东西,它们本来也只是想象而已。

当有了这个假设,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的想象留一个巨大的空间,也许我们放弃大家共同拥有的想象,而去想象一些不可能之事,这些被想象共同体视为不可能的东西,未必就是不可行的。

美国陆军军官托马斯 劳伦斯,在一战期间,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率领尚处于部落状态的阿拉伯人,击溃了奥斯曼帝国,创造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迹。

他作为一名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在著作《智慧的七柱》中写下了一段很有感染力的话:

人都有做梦,但多寡不同。夜间做梦的人,白天醒来发现,心灵尘灰深处的梦,不过是一场虚幻。那些白日做梦的人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会睁着眼睛做梦时,把梦想变成现实。

以他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武老师看了两遍,觉得他其实是一个活在全能自恋中的人,近乎“疯子”,可这个“疯子”创造了奇迹。

多接触那些杰出人物,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并创造一些非凡成就,那都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根本想象。

问答一

问:武老师,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先奉献什么”,我想要的是我现在还不具备,那我能奉献什么呢?具体是需要一点点拆分我想要的吗?还是要怎么做呢?

答:这句话中的哲学,是美国人麦克 罗奇所写的著作《当和尚遇上钻石》中有详细论述,麦克尔罗奇是一位受诫的佛教僧人,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这种哲学的意思就是这么直观,例如你想挣钱,那就让别人挣到钱;你想获得爱,就去爱等等。

不过武老师也说,先去领悟诗人鲁米的话,或留着做一个心灵的种子就好,不要太直接地去把诗人的诗句当做人生哲学。

问答二

问:“一个人的想象决定了他的生活”,这是前几期提到的一句话,那和这一单元讲的现实检验能力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是不是现实检验能力投向过去,而想象力投向未来?

答:现实检验能力中的“现实”,有客观意义上的现实,也有对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想象的承认。

举例来说,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会有幻觉,如幻听,是指听到了不存在的声音,再比如幻视,就是看到了不存在的事物。

这个时候如果患者有现实检验能力,就知道这是不存在的,而这个时刻也是最有疗愈的可能。如果患者没有现实检验能力,而把这视为真实,那就会有严重问题。

问答三

问:我忽然发现我自己很难相信任何人,过度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潜意识中回避别人发出的亲密举动。

我真想走出去,但我不知道具体的方法,或者我根本就不想走出去?

答:武老师认为具体的方法,最好是和别人建立密切关系,并且多构建一些深度关系。

此外,武老师建议不要着急,要多花时间,不要指望一两周、半年就解决问题,而应该用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和人建立关系。当然,要去选择哪些基本可靠的人。

问答四

问:武老师好,请问自闭症的孩子,是活在孤独想象世界吗?他们甚至还没有进入过渡世界吗?

答:武老师觉得可以这样说。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他对这个问题的说法是,自闭症的孩子是把死本能全部投射到外部世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自闭症的孩子看来,外界的任何变动都是敌意的,都是来攻击他的,所以任何变动,他都不适应,都可能失控。

问答五

问:在《三重世界》中那个宅男的案例里,他全能感其实有两次衰减事件,第一次是不愿意去见女朋友但碍于人情世故而决定去见;第二次是妈妈看不见的手带来的恐惧。

第二次明显是共生关系对他成长的妨碍,但是第一次呢?算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挫折”吗?

帮他明白自己不是全能的,世界不全以自己的愿望而改变,感觉是破掉了他的全能自恋。所以应该算是一个“正面”事件吗?

同时,另一方面,这个决定明显伤害了他的创造力。因此其实他不应该去见女朋友吗?这感觉又是一个“负面”事件,请问武老师这个应该如何理解呢?

答: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从道理上,看这的确是一个“恰恰好的挫折”,当他这样做时,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有助于构建彼此的情感。

同时,武老师也见过不少人,他们很自私,很无情,这种时候会选择不去见女友,这样会损害关系,但他们的确活得非常有能量。

可问题也来了,如果再严重一些,他们就会失去现实检验能力,而不能和别人建立哪怕最基础的关系。

关键的差别还是现实检验能力,武老师见过那些能量爆棚的人,他们知道这种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而那些问题严重的人,这种时候他们会难以理解:

不就是不去见你吗?你怎么会生气呢?你怎么会因此想远离我呢?

问答六

问:老师提到“恰恰好的挫折”,这个概念让我有些困惑。什么样的挫折才是恰恰好呢?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何把握这个度?什么样的挫折就会过度伤害孩子,让孩子被情绪压垮,不经历过又怎么会知道呢?

答:恰恰好的挫折,就是不会让一个人产生自体瓦解感的挫折。

例如对一个婴儿而言,你严重地饿着他,这就不是一个恰恰好的挫折,因为吃对他来讲无比重要。

但对一个成年人而言,这不算什么,因为他可以想办法去解决。当然如果一个成年人被饿很长时间,那这就不一样了。

问答七

问:我幼儿园时期就非常宅,没有小伙伴,也拒绝去幼儿园,每天白天和姥姥、姥爷一起玩儿,晚上被接回自己家。

虽然回想起来也过得很开心,但我知道中年都无法真正融入外部世界,对任何交际应酬都没兴趣。

自己一个人时也能很开心地呆着,不渴望与外界真正连接,只想站在边上看看热闹就好了。

我应该是老师说的那种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类型,可是我的深宅并没有影响我的交际能力,而我也很开朗,这是为什么呢?不矛盾吗?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武老师观点是一个反证,就是人并不必然要去在两条道路中选择,一定要向外走向更大的世界。

人也可以待在共生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安居其中。如果真是这样,这也非常好。从根本上而言,人是活在自己体验中的,如果你体验上感觉很好,那就很好。

问答八

问:请问武老师,在进入过渡世界时,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可以被同辈朋友替代吗?我的一个朋友很小就在寄宿学校长大,因为没有父母的爱,所以和同在寄宿学校的朋友可以说是共生长大。

这样的小孩,心理上可以顺利过渡到真实世界吗?我觉得这个朋友对身边的家人很冷漠,不懂爱也不会爱,情商也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早期缺爱的童年造成的?

答:武老师认为这很难被替代,因为像你这个朋友的例子,武老师觉得就意味着他和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的关系有了严重的断裂,他有非常深的被抛弃创伤。

如果在最初的时候,一个孩子失去了妈妈,但很快有一个非常好的替代抚养者,例如养父母,对孩子非常好,那可以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但即便如此,创伤可能还是超出想象,难以疗愈。用乔布斯做例子,他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养父母对他极好,这对他是很大的疗愈,但他还是被卡在全能自恋的感觉里。

这一方面催生了完美的苹果系列产品,另一方面,他构建关系时一直很有问题,而他终生都没有原谅他的父亲。

问答九

问:我的儿子今年三岁半,由于家人工作原因这一年他暂时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我和先生两周见他一次共度周末。

刚开始每一次我们分别的时候他都是哭闹,但最近两个月的分别,他每次都很乖,我能感受他的无奈和不舍,但也能感受他的坚强。

武老师对我而言,好像有一种脱离共生的艰难感觉,但是于他似乎又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

答:武老师认为对这么大的孩子而言,这可能不是“恰到好处的挫折”,等你们有条件时要尽早和孩子在一起。

同时也要知道,当重新在一起时,你们必须非常有意识地去修复孩子的创伤,而这个修复期也要拉长一些,例如你们分离了一年,那就也准备用一年的时间作为修复期。

思考

每个人没有必然要走的两条路,不这样,只能这样,不是的。真理的反面是另一个真理,有时候可以不用那么笃定。

我想起了,离婚家庭里的孩子,和抚养者的关系有了严重的断裂,有深的被抛弃创伤,需要修复。尊重自己的感觉,人都是活在自己体验中的。

挫折、遇到的死能量可不可以转化成生能量呢?这取决于挫折有没有把这个人的自我击溃。如果击溃了,那这就是灾难;如果没有,那就证明是磨刀石。

关于现实检验能力,我想到了著名数学家纳什,他是怎么走出精神疾病的呢?是因为他发现一直出现在自己幻觉里的小女孩没有长大。他其实有现实检验能力,所以他才能从那个状态中走出来。

我想要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想要感受爱与连接,所以,愿你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你拥有一个被爱照亮的生命。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路程,你走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