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少年的你》,我才真正知道陈念强大在哪里

文/一个悦己

去年最火的电影是什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少年的你》作为现实题材的电影,成了青春题材电影中的黑马,国产青春剧评分Top1,首日上映票房破亿,以票房15亿的好成绩收官。

电影的成功除了演员易烊千玺,周冬雨精湛的演技和默契的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于这部电影背后的主题------校园暴力的热议,以强烈的写实角度,对问题本质的直击,让每位影迷都有所思考。

作家李尚龙在签售会上曾了解到一位学生的校园暴力经历,回去之后认真思考了好久,写了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小说《刺》,引发了不少关注。他当时说了一段话:

“文学够绝望,现实才有希望。

韩国因为《熔炉》,有了熔炉法案。

美国因为《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影响了儿童保护法。

法国因为《罗塞塔》,推动了童工保护法律。

全世界因为《难以忽视的真相》让世人开始关心全球变暖。

《刺》在上市后,很快也会被拍成网剧和电影。就是希望能够引发所有人的注意。”

《少年的你》也是突出了这一核心话题,关于校园暴力,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今天将从心智模式的角度,深度解读电影《少年的你》中的校园暴力缘由。

什么是心智模式呢?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就是说,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是什么样,而是取决于我们看待的角度。比如剩下半杯水,有的人会觉得还有半杯呢,真好。有的人则会认为怎么只剩半杯了,悲观。不同的心智模式看到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情绪,因此也会有不同的行动。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就依据自己多年的教育观察,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理论,两种思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这两种模式对我们今天的解读很有帮助。

一、施暴者魏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没有家庭的爱,只想证明自己

在电影中的施暴者是一个长相甜美,成绩优异的富家女魏莱,很难想象这样柔弱甜美的长相下,却是一颗狠毒心肠。从电影的整条线来看,她的施暴对象分别是胡小蝶,陈念,还有身边的追随者之一徐渺。

电影刚开始的一幕就是在校园里,胡小蝶跳楼自杀,陈念扒开人流,走过去为她盖上衣服。然后回到教室,她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警察叫去谈话。虽然她知道真相,但为了保护自己,什么也没有说。却还是因此,成为了下一个被校园暴力的对象。

霸凌受害者胡小蝶曾在绝望中呐喊:“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些什么?”

徐渺也在遭遇了施暴之后,问陈念:“为什么会轮到我?我什么都听她的。”

可以发现,魏莱的施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她的快乐就在于一次次欺辱别人,贬低别人,折磨别人来提升 ,需要别人认为她厉害,强大,她才会有安全感。

她为什么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判断自己呢?

因为施暴者魏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她虽然家庭条件不错,父母也都是很体面有知识的人,但是他们对于魏莱的教育却是极不合格的。魏莱曾找陈念和解,说自己不能再复读了,因为这件事父亲已经一年多没有和她说过话了。甚至在知道魏莱死讯的时候,父亲也只是过来匆匆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在家庭结构中,魏莱父亲的教育角色始终是缺席的。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作者弗洛姆就曾提到: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可以说,魏莱做的很多事情出发点都是为了获得父亲的关注和肯定,甚至只是为了让父亲注意到她,和她说说话。

美国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魏莱的父母望女成凤,认为她应该也如父母般优秀,但是她却进入复读班,这与父母的期望是相差极远的,对她失望导致父亲很少和她说话。

她本是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但是一次高考成绩的失败,让她很挫败,也由此认为自己不聪明,不优秀,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认为自己不能改变了,不能更好了。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给她带来的影响。

对于失败,她看得很重,遇到一次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把自己的这种脆弱向外投射,为了不让别人对自己失望,她把自己塑造成了强大的形象,在校园里做大姐大,身边有很多人追随。她把自己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发泄给了弱者。通过欺凌别人,获得掌控感,满足感,以压制自己内心的不安。

有一句话说得好,“暴力是盲目的野兽。”

魏莱本应该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是由于她的固定型思维一次次深化,让她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看到最后,她跪在地上一遍遍求陈念原谅,却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错误,这是父母的失职,让这么小的孩子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好学生沦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对于孩子,告诉他们怎么正确看待成败,是比能力本身更重要的事情。

二、受害者陈念: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启发,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与胡小蝶的完全忍让屈服,徐渺的讨好听话所不同,陈念虽然也遭受校园暴力,但是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抵抗。她知道魏莱是校园暴力的指使者,一开始仅仅是事不关己,远离而已。当胡小蝶死后,她成了下一个被害者。

排球课上,魏莱和她的小团伙一起用排球攻击她,她忍了。三番五次被挑衅之后,她恶狠狠地将球甩回去,结果却被几个人从楼梯上推了下去。

直到她打通郑警官的电话,告知了魏莱等人的恶劣行为,消极被动的心智模式才转变为积极努力的心智模式,也就是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陈念的原生家庭情况很糟糕,父亲不知所踪,一直缺席。母亲倒卖三无面膜,常年躲在外面。陈念自己居住的环境也是经常被人围堵,催债。这样艰难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和妈妈一起去北京。

但陈念想要安稳高考的心愿并不顺利,魏莱的小团伙一直对她侮辱打骂,一拳拳打在身上脸上,一脚脚踢在小腹上,甚至还当众撕掉衣服,录下羞耻的视频。

她心中的信念就是咬咬牙,坚持到高考结束就好了,但是“忍”的岁月是那么难挨漫长。她的这些退却畏惧,反而使得施暴者更开心,更刺激,内心的脆弱被眼前的可怜人掩盖得荡然无存。

前期的陈念是一个不想惹事的孩子,所以在她的观念里有一种固化的思维。认为自己对抗不了,就选择了不反抗,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选择把一切美好都寄托给未来。

而在距离高考32天的时候,她实在忍受不了了,求助于小北保护她,小北拿刀威胁魏莱之后,陈念才短暂地度过了一阵平静的生活。也正是有了小北的保护,让她有了底气,能够正确看待,并且回击这场校园暴力。

首先,她没有将欺凌看作是对自己本人的评价

魏莱的校园暴力一直是在找一些她有把柄的人,她会把这些人的把柄放大,让她们害怕,恐惧,又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

阿德勒说过:“童年时期的某些遭遇很容易造成对人生意义的误读。”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目睹,甚至遭遇家暴,那么他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的童年很不幸,所以现在我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

魏莱的家庭氛围是那种冷暴力的形式,她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对于魏莱的教育十分严苛,要求孩子成为学校里的佼佼者,但是父母却没有给予正向的引导,她仅仅知道要成绩好,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到那么好,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知的培养。

每一次暴力的背后,没有一个家庭是无辜的。家风对孩子的危害颇大,并且间接地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而不管是哪一种暴力,一旦发生,都是一场悲剧,它危害的远远不止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陈念就没有像胡小蝶般,视欺凌是在针对自己,她更知道自己忍不了可以爆发。

其次,她知道施暴者自卑缺爱,需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有一个理论认为,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界世界里,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目标,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魏莱给自己的目标就是乖乖女,好学生,所以在父母和老师面前都是这样美好的形象,但是在面对弱小一些的人时,她就会刻意贬低欺凌,想要掌控别人。

陈念却没有被这样的“伪强大”而吓到,她知道自己不比魏莱差,即使现在家庭情况不好,没有人陪在身边,但是她相信等自己考上北京的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的自信来源于对自己未来的肯定,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的发展眼光。

再次,她认为可以帮助伤害过她的人,成为更好的人。

在徐渺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时,曾经找到陈念求救,陈念选择了帮助她,而没有因为她曾经和魏莱一起霸凌伤害过自己,就拒绝她的求助。甚至在魏莱最后一次找到她,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不停地道歉求饶时,她也是想要原谅她的。只是最后魏莱不知悔改,她才误手推了,造成了悲剧。

这部电影中,没有绝对的恶人,所有的不幸都有迹可寻。

我特别喜欢电影的结尾,陈念说出了真相,陈念小北都生活在阳光下,没有黑暗,也没有伤害。

三、现实生活中的突围:认清本质,改变生活

但丁曾说:“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回想起了自己的校园黑暗经历,现实远比文学作品要严峻。

相关事例不胜枚举:

2016年,一位刚升读高中的重庆女孩遭到了6个同校同学侮辱殴打后, 从宿舍4楼跳下,造成高处坠落伤,腰腿多处骨折。

2017年,一段女生斗殴视频在网络发酵,引发极大关注。这段视频共计2分24秒,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六中多位身穿校服的女生在一片起哄声中掌掴一名女生。整个过程共有12位女生对被打女生进行17次面部掌掴。

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对校园暴力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总体情况向好,2015年至2017年,国内校园暴力案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余件,2016年及2017年,校园暴力案件量同比下降16.51%和13.37%。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大量不受关注的声音,没有被听见,存在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此外,报告还给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数据,例如,涉抢劫罪校园暴力案件超八成被告人为未成年人,涉强奸罪和强迫卖淫罪校园暴力案件呈作案年轻化趋势。近六成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其中三成案件的受害人重伤,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

电影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看清社会现实的问题。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它。

电影的大火,让我们关注到了校园暴力的问题,所有的结果都事出有因,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指责批判,更应该懂得去倾听,去思考。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立法,都不再缺席每一位孩子的成长。

四、结语

校园暴力这颗邪恶的种子,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但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遇到,却会有不同的结果。

究其根本,就在于不同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心智模式,遇到困难,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了,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却愿意去改变,尝试新方法,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方法总会比问题多。

把这句话概括一下,就是会选择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更近一步”。更多的尝试意味着更多的开始,更多的开始带来更多的转变。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复杂的机器,把行为看作机器输出的结果,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想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为的改变, 还离不开心智模式的高效运转。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成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活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看《少年的你》,我才真正知道陈念强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