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我们的专注力还有救吗?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总有下面这些烦恼?

有些事情想做但从未去做;

很多事情做了但坚持不下来;

总觉得很忙碌,但想不起来到底做了什么;

大量的时间被他人占用,剩下的时间被自己浪费;

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缺乏锻炼,没空学习;

一堆臭毛病想改改不掉,别人身上的好习惯想学学不到……

最近看了一本书《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出现了上述状态,是因为出现了“碎片化时代综合征”

那么应该怎么解决呢?

作者从大的方向给出了三个要点:

01、先整理心情,再整理事情。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正打算专心工作,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正在看书,临时被父母闯进房门送水果。每当我们要做一些需要专注的事情的时候,时间却往往被“突发事件”给切碎了。留给我们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专注力也大大降低,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焦虑,因为总觉得自己被打断,没办法专注的体验十分糟糕。

其实这个时候,作者告诉我们,应该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去整理事情。

不妨给自己打个预防针:“被打断”、“时间被碎片化”是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必然的产物。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的时候,先想到不应该是“怎么这么烦,又被打断了?”“为什么没办法让我安静一会?”而是,去坦然地接受。有了这个心态以后,再去处理被打断的原因,效果会更好。

也就是说,接受这“时间会被偶尔打断的现实”,接着去珍惜“完全不被打断的时间段”。

回想自己的一天,在哪些时候最容易被打断?哪些时间又是可以真正专注做一些事情的?

有的时候,你在一些需要交流的时间里想专注,那的确是难上加难。苛求自己在“不合适的时候”要专注,反而会增加更多的挫败感。

因此,先把心情整理好,再去处理事情。

02、只有超人和傻瓜才用严格的日程表,我们用时间段。

先看下面这幅图,是不是很眼熟?当有人说,列计划表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刷刷刷,就会兴致勃勃地写下第二天的计划,明确到时间点。像下方这幅图一样。

大家一开始都会给自己列下的“计划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列计划表的时候,总是把时间一段一段地安排的满满当当。像上图一样,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事情。咋一看,好像大家都是这样作计划表的。但是效果如何呢?

结果往往“惨不忍睹”

面对这样的问题,作者提出了“时间段”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把时间切成24小时来分配。因为,“小时”不是人们思考每天安排时的单位,人们实际上真正安排是按“段”来计划的——也就是上午做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做什么。

所以,作者倾向于把时间分成“段”来计划,而不是具体的时间“点”来做什么。因为一旦我们思考时间点,那么我们就会用“近乎严苛”地安排一天的计划,恨不得每分钟都在学习,然而情况大家或许都知道了,往往难以按照这样的安排来使用时间。

有了时间段这样的定义以后,我们可以把一天来分一下。

举个例子,我的时间段就分为:8点-10点的时间段,从起床到洗漱,吃早饭,阅读书籍,去上班;10点到12点的时间段:专注完成一天最重要的工作;12点到14点:是午饭、午休的时间段,可以有一些休闲娱乐。14-18点下午工作的时间段。18点到20点下班、晚饭的时间段。20点-22点 晚上充电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可以根据当天的主要任务来调整,不必严苛自己,只要在时间段内完成应该做的任务即可。

03、时间管理要不断优化

其实有了时间段以后,我们还需要分析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用不断地调整优化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要知道,时间管理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为在分析每个时间段的特点以后,在对比你所需要做的工作,你就会明白,有些时间段做某些事情比较适合,有些则不适合。而且还能发现一些优化和提高这个时间段效率的具体措施。比如,若某个时间段里干扰很多,那就不适合做深度思考和高效产出的事情。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如在上述10点到12点这个时间段,因为工作性质,我是可以不受打扰地工作。这个时候我就可以高效地做完今天最关键的工作。下午的时候就可以去参与讨论等等,分析好自己的时间段,可以大大提高自己专注时间比率,提高效率。

记住一点:规划时间段需要你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并没有通用的模板。

因为,不断改进是规划,墙上一挂是鬼话。



好了,这次和小伙伴们分享了3个提高你利用时间的“小妙招”。说白了,在碎片化时代,我们的专注力甚至变成了“奢侈”。

但是,实际上,许多事情只有在高度专注地时候才能做好的。那么,明白什么时候能专注、什么时候容易分散——先整理心情,再整理事情。然后通过作者的“时间段法”来规划自己时间,最后,需要你不断地改进,优化。慢慢地,你就能夺回你的“专注力”。

—END——

我是高逸,在路上,和你一起进步。

你的点赞和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赞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时代,我们的专注力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