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脚语皆心语

现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教学项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管教师用怎样的方法教学生阅读,关键是要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把握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在一篇阅读材料中,人物通常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一个要素,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新型的阅读方法--分析人物脚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达到理解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脚语;阅读教学;人物情感

  一、“脚语”的概念

王国维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这对事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表达和抒发,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情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所以许多作品可以通过景物描写的准确把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这里,笔者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一切脚语皆心语”,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的脚语,从而通过脚语的分析去把握人物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那么何为脚语呢?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对于口头表达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是比较熟悉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脚语也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来,脚语比肢体语言能更真实的反映人物的内心,脚语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据资料记载,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研究发现,人体部位越远离大脑,就越难说谎,而脚作为离大脑最远的地方,可以说“脚语”是每个人心理模式最真实的反映,在中国丰富的词海之中,包涵了学多描写形容脚语的词汇,例如“某人的脚步轻盈,稳重,急促,缓慢等”通过笔者自身的经验和自身体会发现,人会在不同的情绪和心境之下,会产生出不同的脚语,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走路特点,像某个人内心很紧张时,双脚就会颤抖,就会失措,如果某个人走路沉稳,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比较踏实的人,所以一个人的脚步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名师何泗忠先生说的那样“但闻其声,知是谁人”,而常规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去把握体会作品中人物准确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就算体会到了也可能是浅层次的、表面的和宏观意义上的,而这样一种程度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没有达到阅读教学的原初目的和作用,我认为阅读教学原初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细微处去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把握细节,获取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以致用。所以达到阅读教学的原初目的,在我看来脚语解读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十分值得提倡的,运用这样一种最能反映人物真实感情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脚语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笔者就从诗歌,散文,小说这三种课文中常出现的文体来举例说明一下脚语教学模式的好处和各自的不同之处。

(一)诗歌中的脚语解读式阅读

  在高中课本的《雨巷》是一篇典型的现代抒情诗歌,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来反映社会生活,并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想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真正的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困难的,那么脚语在这里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丁香姑娘”的脚语去透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可以超越常规的教学模式,把着眼点放在不一样的地方,我觉课堂也会变得别有风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描写“丁香姑娘”脚语的词,有“彷徨”“彳亍”“默默地走进”,带领学生把这些脚语行为模式都给还原出来,“彷徨”所描绘的脚语是走过来走过去,脚步不知道去向何方,让学生看出其内心是很忧郁的,不知道在烦恼什么,纠结什么的感觉,“彳亍”所表现出来的脚语行为是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走走停停,这就要让学生感受人物会在怎样一种心理活动下才会产生这样一种脚语行为,学生一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或者是亲身体会的过,就会知道人内心很犹豫,有心事,脑袋里有一些愁的时候就会这样,脚步没有那么洒脱那么干净利落。而“默默地走近”能看出脚步的轻盈,小心翼翼,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这样一种脚语分析欣赏阅读,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了“丁香姑娘”的内心世界,是犹豫的、忧愁的、哀怨的。而文学作品呢常常是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丁香姑娘”的脚语感受她内心的迷惘、忧愁、哀怨而看到作者内心的迷惘感伤和期待的情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为什么作者要忧愁,要期待呢?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去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所不可少的东西。

(二)散文中的脚语解读式阅读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就是社会背景分析,作者个性情感的分析,和景物描写手法的分析,学生毕竟是生活在现在这个幸福美好的和平年代,对那是的社会动荡必然是没有什么太大感触的更别说去体会作者心理的那份感情了。笔者看来要想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从作者的脚语出发可以把握其内心的真正的感情,其实这篇课文的脚语并不多,主要是景物描写,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影响脚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把文中的脚语做了一个归纳,有“我轻轻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走出去”这里虽然没有明面上写脚语,但实质暗含了一个悄悄地走的脚语行为。他以这样的脚语行为告诉我们,他怕打扰到在屋里的妻儿,内心是有所牵挂,有所顾忌的,因为作者知道自己是妻儿们的依靠,她们需要自己的体贴,所以他内心不是真正自由的。到第二段的“背着手踱着”,“踱”意思是慢步行走着,人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会有踱步这样的行为动作,在我看来,应该心里没有什么烦心事,一种感到非常自在,非常舒服的时候,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已经不是那个心里有心事,有牵挂的他的了,他已经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去分析到这个层面,而最后一段的脚语是“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个脚语行为也告诉我们,他怕吵醒屋里已经熟睡的妻儿,内心又有所牵挂,又有所顾忌的了,甚至是有一丝丝的忧愁在里面,我认为老师通过脚语行为的解读让学生看到文章中这三处脚语行为实质上展示的是作者一种心情的变化趋势。脚语是我们在文章中可以明确看到的,而脚语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是一条暗线,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在回到“淡淡的哀愁”这样的过程,我总结为“感到不自由,有所顾虑——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轻松——失去了心灵的自由,有所牵挂”这样一种变化过程。而这样一种心理的变化过程在我看来正是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告诉我们他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平常的自我”,一个是“超常的自我”,而在笔者总结的脚语行为所展现的心理变化过程很好的契合了文本,契合了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根据脚语的行为变化过程,我总结为作者从“平常的自我”进入到“超常的自我”再又回到“平常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老师从脚语为切入点,在我看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说中的脚语解读式阅读

  我们都知道小说包含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脚语又是人物身上所特有的,在老舍的《骆驼祥子》这篇长篇小说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这篇小说讲了祥子的“三起三落”,来自农村的祥子在希望中不断奋斗,而又在希望不断破灭中消沉最后彻底堕落,小说在刻画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多种手法,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等,而作为动作中的脚语部分更能表现出祥子在经历着三起三落时候的心里,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这样的长篇小说是要善于抓住典型脚语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在这篇小说中,一开始写到祥子刚进城的拉车时的脚语是这样的“他的腿非常长,腰里非常稳,跑起来没有声响,步步有伸缩,说站住,无论在跑得有多快的时候,大脚轻蹭两蹭,就停住了”,在这里可以看出祥子的脚语是十分有活力,十分有自信的,可以看出祥子对当下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再如祥子有了新车之后,他的脚语“非快跑,飞跑”告诉我们,他有了新车之后内心是十分高兴的,他内心的这种激动通过脚步动作“跑”,展现出来,当祥子和车被军阀的大兵捉去之后,他看到了骆驼,他想牵走骆驼,但又怕被发现的纠结心理通过脚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祥子跑出了二三十步去,可又不肯跑了”,他的脚语告诉我们他内心的犹豫与纠结,所以老师在带领学生赏析小说的时候,人物的脚语解读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三、脚语解读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脚语‘解读式的阅读教学是从非常细微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脚上动作出发,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出来的最真实的感情,像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喜欢用分析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方式去解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这样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固然产生一些作用,但用脚语解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会比之前所说的那种方式更新颖,在了解人物真正的内心上更有成效,如果说一个人的语言,神态可能有时会具有欺骗性,那么脚语是从来不会撒谎的。

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而我要说的是阅读教学中“分析一串脚语,让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脚语皆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