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系列之——走近河口

      仁寿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走进中农,你就会收获雕刻精湛的石窟艺术;走进元通,你就会收获有着与黑龙滩一样美的水库风光;走进河口,你就会收获不一样的传奇。

图片发自App

                                                                                  黄埔人的传奇人生

      在今天河口乡月亮村五组,住着一位九十八岁高龄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上过黄埔,打过小日本的战斗英雄﹑民族脊梁杨伯禹老人。

      在老人的起居室里,看不到一丝的杂尘。收拾好的整洁的书桌面,抽屉里分门别类的笔记本,有条不紊的床铺,干净的地面。整个屋子窗明几净,没有过多的家具,过多的装饰,呈现给我们的多是简单的几样家具和朴素气息,也昭示着一位黄埔老人保持一生的生活习惯及良好作风。

      当我们问及老人这一生还有哪些不能忘怀的记忆时,老人便慢慢地带领着我们开启了他的这一世纪人生的追溯回忆。

      老人讲,我们这里以前叫梁家沟招架岩,属富家区的周农乡(现叫中农乡)。母亲勤劳娴淑,父亲宽厚待人。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对子女很是疼爱,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留给家人,自己忍着。父亲喜欢与贫民打交道,哪怕是叫花子也是以礼相待,尽心周济。母亲的家族是个望族,虽然我们过着又穷又迫的生活,但母亲也不易向娘家开口,除了在我读书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我在外婆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但也得以感受到了地主社会,穷人与富人的天壤之别,也从舅父舅母嫌贫爱富的作为中感受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图片发自App

      从七岁开始,我被父亲送进了月亮沱的糖房私塾。先后经历了三位私塾先生,旧学功底都很深厚,唯有位吉南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吉南先生对学生是比较宽容的,平时学生打点小架,做一些不过分的调皮事,他是不怎么过问的。但对于我们的学习,却是严厉苛刻得很。一次叫我去黑板上做算数题,因为没有好好听课和复习,怎么也做不上。先生的长烟斗在我头上一次又一次地敲打,包块像鸡蛋一样布满了我的头,直到我哭着哀求,以后一定认真学习了,先生才有所停止,并补上一句,再不努力,下次加倍狠打。

      父母送我去私塾,本是想让我有点足够的学问做个保长之类混饭吃,但贪玩的我却有些让他们失望了。晚上,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心疼地流泪并训勉我改改。这次的挨打和母亲的眼泪深深地触动了我,从此我也开始用心学习了。

      那时家贫,父母靠日夜劳作换来钱粮供我读书,很不容易。后来考上资中岭南中学,也几经断学,后经祠堂老祖宗相帮,才又得以继续。初中毕业后,虽成绩优异,但家里连口粮都不够,实难再继续读书。后来一位在成都工作回来探亲的杨姓堂兄知道了我的情况,勉励我继续去投考成都的黄埔中学,并流露出要帮助我完成学业的想法。这次考试,参考几百人,录取五十人,补录五人,我排在37位。这次的考试结果,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我考上了,但更忧心的却是生活费学费何去何从。一夜未睡,亮蒙蒙我就从堂兄住的成都梧桐街出发,一口气走了210华里到了仁寿北街的揖仙桥。回到家,父母想方设法地凑了些银钱给我,我也得以再回成都。进校报名那天,堂兄亲自带我去,并叫我把银钱收好做零用,一切学费和生活费由他来管。高中三年,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这位堂兄。有了堂兄的帮助,没有了衣食之忧,我在学习上就更加努力。

图片发自App

      在黄埔高中,除了学习,就是躲敌人的轰炸。那时的成都,成了小日本的练习场所,想怎么轰就怎么轰,想怎么炸就怎么炸。任何一次的轰炸都会使成都断瓦残片,民不聊生。各类做生意的小贩或者路过的市民被炸伤炸死在路边,或者倒在垮塌的砖墙下。那时,老百姓民愤怨天,称国民党为刮民党、垮民党,哄老百姓的钱,连一个小小的岛国都打不过。在躲避敌人的轰炸中,我亲眼目睹也亲身感受了一个民族被人欺压的哀伤和悲愤,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有读书不忘救国的想法。那时有两件事情特别触动我,一件是在我跑到青羊宫不远的小树林躲避轰炸时,看到黄埔军校的学生不怕牺牲拴马设计陷阱击毁日机一架,一件是彭山机场的一位飞行人员主动驾机撞向日机,最后同坠毁于内江境内壮烈殉国。这些事件打击了小日本的嚣张气焰,同时也鼓舞了我们要抗日救国的信心。

      黄埔高中三年毕业,我投考了成都的几所大学,正当我准备在考上的学校里选择一所大学就读时,堂兄拿来了一张报纸说,黄埔军校在蓉招考20期特科生,还说有志男儿志在四方,现在国事艰难,青年应当请缨杀敌,报效祖国。堂兄的话正好切合我不想软弱苟安的想法,只是苦于当时无报国之门。有这一消息后,我激动地告诉了我的其他几个同学。后因身体关系,有两名同学落榜,六名同学上榜。这次报考的学生有八百多人,录取一百人。

图片发自App

      在泸洲纳溪分校训练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都吃尽了苦头。没有这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也许我就经受不了后来回乡务农以及文化大革命带给我的身体和精神伤害。经过军校的训练,我有了一副过硬的身板和不同于一般人的坚强意志,这是黄埔军人具有的最基本的素养。进校半年,所有同学没吃过一点油腥,而且饭菜必须在五分钟之内蹲着吃完。每天都有高强度的体能及反应训练,稍有不合适就会受到严重的体罚。体罚形式多种多样,有次我被体罚受伤住了十多天的院。

      因为艰苦,有些同学想打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谁都不想做怂包,谁都不想做军校大门对联里“贪生怕死”的人。军校门口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紧张清苦,磨练人意志的强化训练结束后,我们迎来的是两年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因为我学的是特科防化,稍不留意就会受伤,至今我的膝盖就有一块因防化催泪弹演习退奔不到位不慎受伤留下的大疤。

      学习期满后,我和我的黄埔同学们各个奔赴抗日战场。我负责给士兵们讲解如何在化学战争中侦毒、防毒、清毒等,官兵们多是没经历过化学战争的苦痛,对防化认知不感兴趣,多是听得无精打采的。但他们一旦上战场,却各个都是好男儿。在当时,日本战线拉得太长,军需跟不上,又加上多年的作战,日军已有厌战情绪,加上盟军已迫至国门,海战失利,广岛原子弹爆发,我军又万众一心,坚忍不拔地长期抗战,终于取得了衡阳保卫战的胜利。

图片发自App

      1945年8月15日的深夜,高音喇叭传出呐喊:日本鬼子投降啦!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啦!……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我驻衡阳周围部队官兵与市民商贾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相互拥抱,欢喜欲狂,处处欢声笑语,人潮涌动,通宵达旦地庆祝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胜利带来了喜庆,也带来了光荣。趁战争结束,部队休整,我告假回母校探望领导和各位教官。几天后,我被领导留校担任防毒教官。在担任教官期间,我的父母相继离世。后来感觉抗战已胜利,特科防化已不适用,便辞职投考了重庆中央警察学校,校长是蒋中正。在校学习期间,各大风云人物经常来我校讲演,其中也有蒋介石。蒋校长讲演的时候不带文本,两眼直视,声音宏亮,口齿清晰,不快不慢的上海口音。三个钟头的精神讲话,句句铿锵,寄语诸生安内兴邦之重任,可谓语重心长。在我读资中岭南中学时,宋氏三姊妹也来察过学。

      警察学校毕业后,我做过简阳的警察所长,龙泉的警察科长。在做警察期间,我见到了伪政府期间的各种乌烟瘴气,以及老百姓各种不堪的营生。在回乡探亲时,同是军校毕业也是小学同学的黄明谦邀我回部队起义。后我与妻子相商,觉得起义才是最终的出路,便离家向部队出发。我这次回归的部队是家乡人董宋珩的部队,起义部队两万多人。

图片发自App

      后来经过中国共产党两年的培训与学习,陈毅司令员为全体官兵将领作学习动员报告。我先是安置在东北建设兵团,但因思乡心切,会同十多个川籍同学申请批准后转业回乡,从事地方建设。

      回乡后,中国的广大农村正经历一场浩大的政治清算运动,而我的家也因四亩田十亩地被打成了地主,乡镇干部说是河口乡太小太穷,没有地主典型,只能拿我来完成任务。就此,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洗礼和不能随意走动的自由,这样的生活过了好多年。1978年,迎来了党的三中全会,也迎来了我这一生的春天。从此,我过上了老有所乐的生活,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物质生活上补助我们这些曾为共和国作出过贡献的老兵。04年的时候,我的黄埔同学邀我回母校参加了建校八十周年的校庆活动。同学们欢聚一堂,大谈今天的美好生活,但虑及台湾的统一问题,同学们都有些黯然。今年是2018年,我已九十八岁高龄,这一生希求的东西已不多了,唯有台湾的和平统一是我最后的愿望。

      杨伯禹老人谈到此处,眼眶已是闪满泪痕。一位百岁老人,为祖国的统一而流,让人看了甚是唏嘘。纵观杨伯禹老人的一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在战场,还是战争结束后的工作,他都无时不刻地惦记着家乡的月亮沱,惦记着月亮沱里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当思念的泪水爬满老人的双颊,台湾活着的黄埔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在四川仁寿月亮沱的杨伯禹同学。

图片发自App

                      风光大石埂

      大石埂位于河口乡团圆村。远望大石埂,它就像一条长蛇,蜿蜒在团圆村的脊背之上。

      大石埂又叫叶家湾,这里的叶姓人很多。其中一位八十几岁的叶姓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小就熟悉的大石埂,以及大石埂周围的故事。

      大石埂以前是个古官道,据传修成于元朝,如今爬上山埂,还能看见清晰的车辙沟壑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可以想见当初的马拉车是如何吃力地爬上这个山头,又继续下一个山头的情形。望着这些山头,也不难想象当初威远、资中、自贡等地商贾马帮运煤运盐及各种生活用品经过这里的热闹景象。据叶姓老人讲,以前的大石埂,有一部分像极了龙头。清朝光绪年间,曾在仁寿做官的马老太爷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谗言,说大石埂是一条卧龙,不压住会出“贵人”,会遏制住他马老太爷。马老太爷便把原有的古官道改道,从大石埂的正中经过,并把当地人流传的“龙头”位置敲掉了几十米。在敲“龙头”的时候砍掉了一株碗口粗的葛藤,葛藤流出的液浆变成了鲜艳的红色,流了几天几夜,老百姓都说这是卧龙流的血。

图片发自App

      更为神奇的是,大石埂的“龙头”旁还有一棵在半山岩壁上生长的千年古柏。古柏浓荫覆盖,从没人敢去伤害它。因为当地老百姓都把它当神一样地敬重,说这棵古柏是受天兵天将保护的,谁有动它的心思都会遭雷劈的。传说有个人,看上了古柏的一个枝桠想做扁担,爬上去还没动刀,天上便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吓得这人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从此这个故事便传开来,代代人都把这棵古柏当作了佑护家乡的神树。更为离奇的是这棵古柏树在解放初期还存活着,因为人们的过于敬重,据说在文革破四旧时,政府就把这棵古柏当作除四旧的典型而被砍掉了。如今的大石埂因为修河道取石材而改变了它原有的模样,唯有山顶上的一截古官道见证了这里的千年风霜。

      除了大石埂,它周围也存在着很多神奇的传说。比如穿山而过,常藏野猫的龙神田山洞,比如惟妙惟肖位置搭配合适的枋子石,以及龙神田旁的印章石,乌龟石等等,给美丽的大石埂带来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今的大石埂今非昔比。当初远走他乡为脱离贫困而在外打工的有志青年,如今却是回乡利用土地流转开发大石埂的创业精英。叶燕,92年出生,也算得上是农村的富二代。前辈人创下的蜜罐并没有甜腻掉她身上作为青年人改变家乡的锐气。大学毕业后与父亲商量合作,在她小时候长大的大石埂承包土地两百多亩,利用大石埂的秀丽与传奇做文章,打造一个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观光园。在大部分农村孩子都讨厌种地,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的社会环境下,她却脱下了城市的高跟鞋,扛起了锄头,和她的工人一起走向了田间,迈向了深林。年轻的身影和着大石埂清晨的阳光一起成长。

图片发自App

      问及叶燕为啥想到回乡,她说只是因为喜欢。从小生活在农村,见惯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是大石埂一路的美丽风景和神奇传说濡染了她的成长。她爱着这里的一切。如今同学们各个走向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政府机构,过上了打卡领工资的上班生活。但她却说比起城市明亮的办公室,她更喜欢的是大石埂清晨的阳光和傍晚的夕阳,以及水塘里追逐嬉戏的游鱼,天上自由翻飞的白鹭。大石埂的一切都值得她去喜欢和相守。

      谈起大石埂观光园的未来,叶燕年轻的脸上呈现的更多的是自信的笑容。从她自己设计的方案和谈吐规划,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浑身充满着斗志能量的年轻人。在她的设计方案里,有山顶的草坪可以做蒙古包,有岩墙的地方可以做成窑洞,高山与高山之间还可以有索道,观光走廊和大厅可以做成具有传统民族风味的山野景观。在未来的大石埂观光园里,你可以畅游乡间美色,也可以体验民俗风情,还能吃上最生态的农家饭,睡上最宁静的自然觉。低头鱼儿跃,抬头白鹭飞。未来的大石埂,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    叶敏  (谢谢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愁系列之——走近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