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万年中国史》有感



这书挺好,主要毁在“五万年”上了

首先摆正一下态度,这书我可以给四星,一星扣给书名上“五万年”三个大字与读客的宣发。

凡事讲究一个欲扬先抑,接下来我打算扬一扬,故在开头先将抑的部分认真抑一抑。

这本书的前身其实是一个有声书(课?)栏目,发布在喜马拉雅上的,原本的题目叫做“中国历史大变局”。这各栏目呢,汇集了复旦、南大、社科院等等十大名师,也就是这本书宣传上写明的诸位作者,每个人负责一段儿,也就是其研究范围,总到一起,将中国历史自先秦到民国上几千年大体串讲了一番。

所以严格上讲,这本书是对有声栏目的讲稿的整理与印制。

自然,讲历史,少不得要有一个起源,以狭义的先秦,也即东西二周作为起源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够早,但是要从黄帝开始又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我国历史自夏开始往前算的,都不是信史。何谓信史?简单来说,就是有文字记载、有文物佐证、有学界承认的历史。前几年考古学有了不少新的发现,而2015众多中外专家学者认定陶寺遗址正是夏都“尧”,因此“夏朝”登上“信史”名单已经安排上了。但是再往前那纯就是扯了。所以严格来说,中国“史”的部分,从夏算起,算是态度严谨。若根据司马迁的说法,也就是中国传统史家历来的态度,从尚无踪迹的黄帝时代算起,也说得过去。

不过,随着通识教育的普及,从初中学历史开始,我们实际上一开始先学习的是“文明”的起源。也就是常说的:这块大陆上早在多少多少年前,就出现了什么什么文化、什么什么文明、什么什么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你读客一拐子起个“五万年中国简史”的理由吗?

OK,Fine……

不是,时长要是那么重要,早在几十万年前东亚大陆上已经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出现了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了啊,怎么不叫五十万年中国简史呢?

原本,内容十分优秀的一本书,一下子low穿地心……

唱歌谁声高谁厉害,画画谁画得像谁厉害,写文章谁写的长谁厉害,历史书谁数字大谁厉害?

Duck不必,真的。

就,当这种营销策略被读者一眼看穿并表现出了地铁爷爷手机的状态,这样的宣发就已经用力过猛了。

当然,我也理解书商做书不易,售书更不易,所以,你哪怕把五万年三个字放腰封上呢……

以上是抑的部分,实在不吐不快。

以下是真心实意的扬的部分。

汉语有个成语,专用以形容大部头的书,叫做“卷帙浩繁”,这词用来形容中国的史书真是在合适不过了。文化特性决定着中国人对于传承的重视,在这里几乎有史以来就有了史官。官修官史,民修民史;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体史书,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体可以写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内容来。详尽有余,提炼不足。加之古代写史都要用规规矩矩地文言,中古之后,几乎在写出来的当下,便已与当时只会使用白话的百姓有了隔阂,何况现在。所以,对于现代的,科班出身之外的、文言文能力不强的好奇者来说,这样的篇幅其实并不友好。

好像一座金山在你眼前,可是你来的时候啥也没带,就穿了条泳裤(?),在这儿是看来看去,抓来抓去,但到底也只能一手抓一点儿,毕竟连个兜都没有。

不说这些文言的史学著作,现代社会,历史学也是能人辈出,相关著作论文数不胜数,但是往往专业性过强,虽然是白话的了,每句都能看得懂,但是看着看着就是会睡着,诶你说气人不?

以至于许多人对于本国历史的一腔热爱,最终被初中、高中一次一次历史课上要求背诵的“背景”“意义”“时间”“导火索”等等等等以及后来的考试成绩所扑灭了,仅仅留下了一个我仿佛喜欢历史的印象,但实际可能朝代沿革也说不大清,五代十国和五胡十六国也分不大清。

所以其实,做一本内容浅显却全面,文字简短而有趣的历史书是很有必要的,用马未都的话来说,是一件功德。

我个人很瞧不上那些说到历史动不动就“不要读这些乱七八糟的,去读二十四史”、“去读资治通鉴”、“去读春秋”、“去读管锥编”(真的,说管锥编的都是认真的吗?)

就是……我读你姥姥个孙子,哔,它不是这么个装法。

一般来说啊,说这种话的人,大概齐是连二十四史有那二十四史都说不下来的。

白居易写诗,为了怕自己写的东西老百姓看不懂,写完一句就到隔壁给文盲老太太念,她要听不懂立马就改,这,是一个传递知识应有的态度。

由兴趣而起,从简易、基础入门,熟稔之后逐渐增强难度,方有所得,这是一般学习东西的规律。历史这类学科,格外需要这样的入门方式。

真的,人家诚心诚意来问你,没接触过,想开始读一些历史,应该从什么入手,大可不必自己卖弄一番,真诚一点不好吗?

学习历史其实有两个基本的路子,一是先搭框架,再填充内容,最终弥补细节;二是以兴趣所在入手,由一角而延申,渐渐了解全貌。我个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前者,而搭建框架这个事儿,由“简史”、“全史”类的书籍来做,是再好不过了。

这本书因为是有声节目的讲稿,所以文字上是十分易读的,短句居多,十分口语化,而且经过了原本节目的打磨,内容更加精炼一些。

所以对于想要了解一下历史的朋友来说,这书是不错的选择。

给自己打个中国史的框架是很够用的了。

甚至由于是高校名师们的讲稿,其实这本书的学术性用于中国史入门都已然很上乘了。

最后补充一点私货。

我觉得这本书啊,上古史的部分讲得属实不行。当然了,夏商西周是多数学者不愿深谈的内容,因为史料太少。但是这本书里,关于商代祭祀的与西周伐商的部分的讲法,过于现代视角了,而且有些偏颇。其实商朝灭亡并非因为人殉制度,其实正是因为末代商君一个个想要改变人殉制度,所以才导致社会动荡。最搞笑的是,帝辛(后代污名他为纣王)严格来讲是个仁君,他能征善战,十分勇武,但是呢,他想改变历来的做法,打胜了仗后,并不愿意杀死全部俘虏,用以祭祀或殉葬之类,反而他把他们都放了。

书里写的武王打败帝辛的那场“以少胜多”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天命所归,武王是把帝辛之前打胜后放了的百万俘虏也带上了。

所以按现代视角,这也该是恩将仇报的故事。

很气。

且,人殉制度,西周也盛行得很,但是因为周不像商那样尊鬼敬神,所以不像商那样用奴隶祭祀。但是换个角度想,商人祭祀,是因为对神的崇拜,而周的人殉更多的是为了贵族自己的面子。害,曾么硕呢。

当然,我不是说商就对,周就错。我想表达的其实是,历史上的很多事,残忍固残忍,但其实没有对错可言,在当时,只有正常与不正常。末代商君渐渐弱化对神的崇拜、乃至帝辛不杀俘虏,在当时而言是不正常的,不正常导致了动荡,动荡导致了王朝倾覆。这个,周灭商不涉及什么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商朝文明、生产力远远超前于周,实际上,周是商的藩属,对于商来说,周曾经也就是不开化的“披发左衽”的蛮夷罢了。

说多了,这纯是私货。

再一点,我觉得上册表现出,在朝代沿革的地方,写得不是很清楚,大概作者们没有很关注这些,或者默认读者都知道吧。我简单把这些列一列。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自封周天子,史称东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这段儿,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节点,前为春秋,后为战国。

秦王政扫六合,称帝,自封秦始皇,建立秦朝。

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

刘邦建立汉朝,为汉高祖,史称西汉。

外戚王莽篡权,覆灭汉朝,建立新朝。

绿林军、赤眉军起义,推翻新朝,刘秀一统,光复汉室,为光武帝,史称东汉。

(此处建议大家了解一下穿越人士王莽vs位面之子刘秀的故事,在1w大军vs40w大军的战役中会召唤流星雨砸死对面大军的刘秀了解一下,我不是在开玩笑。)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doge

曹丕建立魏朝,为魏文帝。

司马氏篡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五胡南下,司马睿南渡,定都建邺,史称东晋。

此刻五胡在北前后左右、来来回回建立了许多短命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南边:刘裕(人道寄奴曾住的刘寄奴)灭东晋,建立南朝宋,而后接齐、梁、陈,为南朝。

北边:北魏、东魏、西魏并立,后纷纷为北周、北齐收编,为北朝。

南北两边闹来闹去,长期并存,故共称南北朝。

因为这段儿历史,政权过多、过散、并立的情况、先后的顺序太乱,所以后人并称魏晋南北朝。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五万年中国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