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再出发

今天八月一日,正式加入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第3期挑战300天活动,并且认识了优秀的队友组成了团队。我希望这次能够逼自己一把,坚持下来,也希望为团队增光,结伴同行,不拉后腿!

今天继续阅读《我就想做班主任》到81页。在《缺失的餐桌亲情》这一章节里,于老师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温馨温暖的画面,正像汪曾祺老先生所描绘的那样“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我至今也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情景,吃的是粗茶淡饭,可滋养的却是骨肉亲情,是对家、家人永远的眷恋。记得冬天天亮的晚,头一天晚上母亲会把米淘好在锅里放好,把锅坐到煤球炉子上,炉子稍微打开点缝隙,就这样微火熬着,到了天亮的时候正好可以喝了。喝了香喷喷的米饭,肚子里暖暖的,满心满意的上学去了。儿时物质贫瘠,可是亲情却从不缺席。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却很难说他们心里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班里有一部分孩子是爸爸在外地打工,跟妈妈一家,好一点的还有奶奶照顾,接送上下学,回家能吃上热饭。有的是跟爷爷奶奶在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还有的父母就在本地,工作忙的也照顾不到孩子。所以说别说吃饭问题,就是陪伴都是问题。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能父亲会说:“为了生活,我也没有办法啊。”有时候工作和孩子难以兼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些真正有教育意识,把孩子放在首位的家长,的确是伟大的家长。

想想暑假后学校要弄“午延时”,孩子们在学校吃饭,课桌上午休,教室里“午自习”。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参与呢?那些中午吃小餐桌的孩子肯定会参与吧?那些不吃小餐桌的孩子家长会不会图清心,也让孩子中午在学校呢?我在等待着答案。我在期待着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月,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