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不爱李商隐的诗?偏偏独爱“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里林黛玉可算得上一个才女,不仅熟读诗书,那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的。所以才有刘姥姥评价说潇湘馆里哪像一个女儿家的闺房,这倒像是一个公子哥的书房。林黛玉爱读书,更爱写诗,在海棠诗社里她的每一首诗都能艳压群芳。

编辑

编辑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宝玉和姐姐妹妹们自然也一起陪着游玩一番。园子大了逛起来也远,于是选择坐船,宝玉和黛玉宝钗一行人坐同一条船,行至湖中央,因这一池秋天凋谢的荷花引发了一段对话:原文,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编辑

编辑

贾宝玉作为一个暖男对林妹妹那可真叫一个百依百顺,听得林妹妹一席话,哪管得上是谁的诗,又是怎么样的含义,忙着就改口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的诗?不爱就不爱吧,为何偏偏又独爱这一句呢?

编辑

编辑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又心思敏感的人。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因为林黛玉总能在聚里看到散的凄凉,所以反倒不聚的更好。她曾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令人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黛玉有这种心思,也是难免的,寄人篱下的她,见惯了离别伤悲,深知所有的相聚都会以离别告终。又有黛玉葬花之事,充分看出她的那种“悲观式”的怜悯之心,众人都会花开而喜悦,唯独林妹妹为落花而忧伤,心生怜悯,只能葬花,聊以自慰罢了。

编辑

编辑

林黛玉独爱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同样的道理。世人都爱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或是那“映日荷花别样红”,美得茂盛,美得鲜妍,多么欢乐美好的景色。可心思缜密的林黛玉却偏偏对着一池秋日的残荷心生怜悯,这和黛玉喜散不喜聚、还有那黛玉葬花是一样的情感。

再说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这还要从香菱学诗说起来。林妹妹对诗作的研究是极精准的,在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正为写诗发愁,不知该学习哪位诗人的诗作发愁时,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编辑

编辑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编辑

编辑

林妹妹对诗有着自己的解读与心思,像王维、杜甫和李白的诗,都偏重于直白性、直观性传情说物,让人读后,稍一品味就有动情之意,哪怕是新手学习,稍加解读,也是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直接映入眼帘的直观感。

编辑

编辑

再看李商隐的诗,有人曾说,情绪低落的时候,李商隐是一粒安眠药。充分说明了李商隐的诗,隐晦中的多情。李商隐的诗,胜在章法词句的苦心经营,用复杂的结构,华丽的词句,多种意义的意象和晦涩的引经据典,营造幽深迷离的意境,显然和林妹妹的爱好背道而驰了。

林妹妹的诗作,让人读来就是心胸通透感、朴素之词的传情艺术,被林妹妹用到了极致。她的诗非不爱用典,但却被赞得最多,她的诗就胜在这直白的意趣之中。比如【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一个“偷”和“借”用的最妙,最朴素传神的表达,却有最巧妙的意味。又有【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鱼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翡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朴素主义的传情传意,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读来也是心情明朗。最经典的就是《葬花吟》了,一气呵成,读来好似押韵的自传一般,行云流水,却又情真意切的表达,林妹妹的真性情也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性情才气,命运坎坷都被这诗写尽了。

编辑

编辑

真正打动人心的诗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反而就是这种直白又朴素的表达,传情传意,读罢,诗中的情和意,全都荡然于胸中。林妹妹作诗自有套路,而无论作诗也罢,写词也好,用词造句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直白朴素主义,大道至简,最简单的词句却能表达最真切的情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黛玉为什么不爱李商隐的诗?偏偏独爱“留得残荷听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