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爸爸说中国历史:春秋—大国争霸(上)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把西周给作没了,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人编的故事,因为所有史书上都没有这个记载,而且烽火传递敌情主要是汉代的做法。不过周幽王治国昏庸,导致国家混乱,应该是事实。)诸侯推举早先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为继任的周王,并护送他到东都洛邑(洛阳)继位,就是周平王。从周平王东迁洛邑这一年(公元前770年)开始,视为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周国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实力已经沦为小国,经常受人欺负,不过存续的时间还挺长,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国灭掉。从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算起,周国共存在790年,但要把周作为一个朝代来论,那只能算西周那段时间,总共276年。

在周国强大,周王为天子的时代,中国是稳定而和平的(这里说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概念不一样,可以理解为中原地区的各个国家,他们把自己视为天下的正中,他们之外就是外国、是野蛮的地方,在信息和知识不发达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可理解的)。周国定下规矩(周礼),各诸侯国不管情愿不情愿,都必须遵守,谁违反了规矩,周王就带领大家过去教训他一顿。如今周国没落了,就好像猴山上的猴王突然消失了,猴山的秩序一下子乱套了。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要想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没那么简单,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新旧时代的转换期,我们把它叫做春秋战国,这个时期从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算起,到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为止。

先说说为什么叫春秋战国。西周分封诸侯国,各国逐渐都任命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事(包括别国的大事)。《春秋》是鲁国的史书,鲁国史官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要汇总整理日常记录的历史,于是就把鲁国的史书简称为《春秋》。为什么鲁国的史书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代名词?秦始皇统一六国,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焚毁诸子百家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六国的史书,但各留了一套,连同秦国史书一起存放在秦始皇的皇宫里,结果秦朝二世而亡,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把这七国的史书全烧没了。好在鲁国出了一位孔子,他曾经整理过《春秋》,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儒家弟子众多,秦始皇焚书时,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藏了一些书,还有人干脆几人合作把书背了下来。所以秦亡之后,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下来,让我们能知道那段历史。至于战国,就是七个大国互相征战,这个比较好理解。

春秋战国一般并称,但春秋和战国实际上是两个历史时期,因为它们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分别介绍。先说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什么特征?我归纳为三点:1、老规矩大家还记得,但都不当回事了;2、大鱼吃小鱼;3;大国争霸,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第一个特点,史书上又叫礼崩乐坏。《周礼》是礼乐并用的,礼不是见面打招呼这么简单,它对各个等级的衣食住行都有明确的规定,没到这个等级,享受了这个等级的待遇,这是绝对禁止的。相应的,乐曲也分门别类,什么样的音乐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奏,什么等级可以在家演奏什么规模的音乐,也都有明确规矩。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的用意就在于确定等级差异,使人们安心的在既定的规则下行动,以维持稳定。你是低等级的,就老老实实听高等级的话。

周国不行了,没人监督礼乐规则的执行了,原来的秩序也就没人遵守了。凭什么你能住十间屋,只准我住五间?我有钱我乐意,我要住二十间!你是公爵国,我是伯爵国,可我现在力量比你大得多了,凭什么要听你的话,我得把你打得听我的话!

但春秋时期毕竟距离西周比较近,礼乐的影响还在,虽然不被遵守了,但人们还都记得这些规矩,有的人还仍然愿意遵守。所以在春秋时期,礼乐的崩坏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那时的人们还多少保留了一些西周时的传统。到了春秋晚期,以至战国,西周的影响就几乎没有了。说了半天,西周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我们后边结合具体的国家和历史故事来讲。

第二个特点,大鱼吃小鱼,这是礼崩乐坏的自然结果。周天子制定的等级制度不受尊重了,现实中比较地位高低也就靠力气大小了,于是大国开始吞并小国,而且胃口越来越大。在西周刚建立,开始分封诸侯时,基本是一视同仁的。周国地域最大、力量最强,其他诸侯国都很小。西周能够拿来分封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河南全境,河北山西的南部,陕西西南部,以及湖北北部一小部分,就这点地方,据说封了400个诸侯国,可以想象都不会有多大。

按照周公的设计,希望通过封建制度和礼乐规则把这个开国的格局永远维持下去。愿望是美好的,但太难实现了。诸侯国的自然条件就算都完全平等,可是管理者的水平还不一样啊,一两百年下来,有的诸侯国越干越红火,有的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春秋初年,大国小国的实力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了,这时还有140多个诸侯国,其中实力最强的也就十来个,我们要记住的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这是当时第一流的强国。后来仅楚国就吞并了40多个小国家,到了春秋末期,也就剩下实力最强的这十来个国家。

第三个特点,大国争霸。猴王不在了,大家搞内讧,乱成一锅粥。鹤蚌相争,渔人得利,中原以外的国家,当时被称为夷狄的,开始趁机而入。西边有西戎,好在秦国比较厉害,能挡得住。北边的北狄军队连续打败了北方好几个诸侯国,南边的是楚,当时被称为南蛮,不被视为中原国家,他更加厉害,吞并了很多诸侯国。东边是齐国,他的东边就是大海了,没别的国家,而东南的吴国、越国要到春秋后期才厉害起来,所以齐国的地形比较有利,他是第一个称霸的大国。

到了春秋中期,齐国站出来了:这样乱下去不是办法啊,最终大家都得玩完!周天子还在,我以他的名义号令天下,大家都听我的,我来保护大家!这就叫尊王攘夷——大国打着周天子的名义,成为实际上的各国最高领导人,他出兵帮助边境诸侯国对付夷狄国家,并且出面解决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国内的纠纷。

可以看出,大国争霸是春秋初期的乱局逼出来的结果,没有王了,有个霸主出来领头,总比没有秩序乱作一团要好。所以最初这个“霸”字,褒义多于贬义。可是后来的霸主私心越来越多,目的不再是维持过去的秩序,而是为了一己独大,更多的兼并别人,这个“霸”字,就逐渐变成贬义更多了。

历史上一直有春秋五霸的说法,但具体是哪五位评论不一,入围国家有齐、晋、秦、楚、郑、宋、吴、越,《史记》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胡爸爸认为,郑和宋有称霸的尝试,但毕竟实力有限,应排除掉,秦穆公没有会盟过中原诸侯,只能说是西部霸王,所以荀子的五霸比较有道理。但秦穆公也是一位重要人物,下面我们通过这六位的故事来大致描绘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爸爸说中国历史:春秋—大国争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