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家》小感

出家,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或许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出家当和尚嘛。是的,这本书也是这样一个过程。然而,我想又不完全是这样,这也是主人公离开家的心里历程。

还有一点,在这里出家并不是成为那摆脱红尘之人,而是与你我一样,总是在这尘海中翻滚。

主人公一步一步的走向寺庙,又被其他的现实所拉扯回来,这过程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无奈感。

当主人公方泉在亲戚那里送牛奶的时候,工资低廉。还不时收到来自亲戚快过期的牛奶,然后再有一堆事情交于你办的无奈,还搞得自己受了多大恩惠一样。而后在第二个孩子到来的时候,方泉为了生活。给送报纸的站长每天送了牛奶,送了包子。而这牛奶本是自己孩子与妻子补身体的。但好在拿到了那份工作,在送牛奶的时候,就一起送报纸,两不误。而且在送的时候就捡垃圾,以此来抵消包子的开支,按文章所说是个很活络的人。

就当他在这样忙绿的时候,他的叔叔,给他打电话说:“上次你来,没有做成空班,这次有个佛事,你要来不?”所谓的“空班”就是剃光头,穿佛衣,做样子。这样一次佛事,可以抵得上他半月以及更多的工资。

他妥协了,面对生活。这是他接近出家的开始。当他成为第二个孩子降生时,是个女儿。所以决定再生一个。这时生活的压力更大了,大女儿的学习费用,二女儿与小男孩方长的生活费用又是一大笔。为了挣够学费,他又出去蹬三轮。

面对这生活永远在挣扎着,在为了更好地而努力着。而生活总是充满着不确定,蹬车的时候被警察抓住,扣车半个月,每天还需要交停车费。自己的妻子也不得不去超市打工,这个工作还是方泉巧妙送礼来的。去菜市场买只鳖,再买一个桶,在桶上刮花,用火处理一下让人看不出来,然后吹嘘鳖是野生的,有百年了,这直的桶壁都能爬起来。虽然得到了超市的工作,但是每月2200的工资,总有那么200元会换成快过期的东西。这是小人物的无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后他也不断的参与着空班。后来他到了村里的小寺庙,一个人在这里念经做法。然而就在他为了一家的生活的时候,现实往往又在击打着他。大女儿在不断的疏远他,当自己的父亲不存在,而他自己与妻子也越来越远,失去了曾经的相依相伴,只剩下那孤孤单单的生活。然而方泉却未曾向着生活妥协,毅然的走出了佛门,回到家做起了油漆匠的老本行。这个职业是妻子怕油漆有毒,早就叫他不做的,而现在回来了却没法不捡起来,还不能让妻子知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初的矛盾不能完全消除,自己与妻子的间隙也没法全部修复。而且这期间还有着其他事情与人的介入,他的心已经不再想停留在那出租屋里。那里只有他的生活,没有他的快乐。当他在诵经的时候他会感到快乐。但是现实又让他不能生出这样的念头。

最后他带着妻子去了他曾经的小寺庙看看,谈着他想要规划成的大寺庙,表现出无尽的向往,然而只能回家,回到现实的出租屋。方泉在自己送奶的路上骑车狂奔着,他想着自己的孩子,妻子。却突然蹦出那庄严的寺庙。最后他的思绪在上空盘旋,最终看到自己孤独的坐在东门庵堂那道冰冷的石门槛上,相互眺望。

当他在这里折腾了好久好久,最后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到底是出家还是什么。生活总是一个个的圈子,绕来绕去总是绕不开的。

我们都在为了生活更好而努力,却不曾想过是否会与家庭产生矛盾,是否也是所谓的“出家”给家里没有那么多的温暖与温馨?现实总是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些问题,而寺庙去求解可得心灵上的安慰,犹如抓住那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敢放手。所以这也是方泉为何又一步步走向寺庙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出家》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