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杂诗》9

重温经典:《杂诗》9

重温经典:《杂诗》十二首9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杂诗十二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怀诗,多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全诗语言质朴,文体省净,而内涵丰富,包蕴深远,体现了陶诗的基本特色。

【背景】

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37岁时。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杂诗十二首》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重温经典:《杂诗》9

杂诗十二首

其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重温经典:《杂诗》9

【译文】

远离家乡羁旅为吏,一心却被回家和宦游分两端。

掩面拭泪泛舟东去,顺流而下任随时势变迁。

太阳落下星辰显现,时而又隐没在西山之巅。

远隔天涯萧条索寞,惆怅中想起平常可口的家宴。

日夜盼望南行回归,却又叹息归路遥远无从循。

难免越关过桥的行役,加之音信断绝,只能寄情于这一诗篇。

重温经典:《杂诗》9

【赏析】

此诗言行役之苦、思家之切。宦游生涯的艰辛和寂寥,常常使人想起温暖的家,这是人之常情。然而,“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回家还是继续为吏,则是陶渊明非常闹心的事。其出仕本就勉强,奔波路上自然就更加怀念身心愉悦的故园生活。

重温经典:《杂诗》9

同时,“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随波逐流,任随时势变迁,曾令陶渊明掩面拭泪,痛苦无奈。坦荡的陶渊明没有回避历史,并用诗篇记下了这段不堪回首的人生历程。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重温经典:《杂诗》9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经典:《杂诗》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