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为媒 共研好课

      在南阳市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的号召下,我校紧跟步伐,拉开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之校级赛课活动,我作为数学组的一名一线教师、一名年轻师父、一名将所学理论努力与实践相联的实践者,无论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行为语言,还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反应、答题情况,都产生了众多的思考。

      活动第一周,我通过分享自己参加市级“大比武”活动评委工作的所看所想,向同学科的老师们展示了赛场上的“好课堂”。分享过后我再次自问到底什么是“好课堂”,能否尽快塑造一个“绝美”课堂呢?然而,我却隐隐意识到“好课堂”不会一蹴而就,细品好课,方方面面的细节绝非“条条框框”;前前后后的行云流水绝非“按部就班”;热热闹闹的精彩绝非“蓄谋已久”……真正的好课很难用语言表达它的全部,也许我们还可以从受众入手,做一个好的观客,用观感反观课堂。

      反观本次校级赛课活动,参赛教师的课堂如花开满园,各具特色,光彩夺目,他们的研课精神让我敬畏,他们的磨课精神让我感动。

      1.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赛课教师都能从教材本身出发设计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的丰满、立体,同时她们还注重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学生小老师等形式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胡小双老师、崔彦霞老师把学生的错误当做素材,进行了进一步教学,化错能力显著。

      2. 学习有厚度,练习有深度。

      教师的成长就是从“读薄教材”到“读厚教材”再到“读薄教材”的过程中经历而来。年轻教师很容易将教材读薄,然而,此次赛课的老师们都能看到教材中隐含的素养培养点和育人点,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结合育人文化比比皆是,在练习设计中,老师们关注了课堂的延伸之处,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创造,让数学课不仅有数学味,更有生活味和文化味。

      3. 培养核心素养,建立数学模型。

      在袁茹、宗灵老师的《认识钟表》、王钺婷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崔彦霞老师的《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胡小双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课中,都针对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对照,直观意识、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均在各自的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充分给予学生形成素养的机会,在潘雨晴老师的《认识乘法》、刘彦娣老师的《几分之一》、李涛老师的《速度、时间、路程》中,充分关注数学模型的建立,他们通过画图、举例子、分类归纳、对比等方法,建立模型、验证模型、应用模型,这样的数学课让学生不再单一地关注一个点,而是感知了所学知识在数学中的位置,看到数学知识的“真面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校级赛课活动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智慧,多少次的评课会上,作课教师激动地表达对团队、对师父、对帮助之人的感激。一人上场,全组共谋,这样的磨课之情就是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精神掠影。

      磨课期间,我也有幸为几位作课教师提供了磨课心声,从中,我见识到了年轻教师身上的韧劲,感受到了他们渴望成长的谦逊之心,这样的研课氛围让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停地充电,不停地向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成长。

      观课评课虽然是学校的一项常规活动,但不同的作课教师、不一样的学生、不同的精彩呈现都让我感受到了每一次课堂的独一无二,每一次相聚的珍贵。什么是真正的好课?这个答案我在观课中反复琢磨,唯有观课后的“酣畅”让人难忘,唯有评课后的“自省”让人敬佩,不至于前、不怕磨砺,这就是去往好课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武”为媒 共研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