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真谛,成长的秘钥——学习樊登讲《学而篇》01有感

《论语》是对樊登老师影响很大的经典。在听了樊登老师讲了几本关于孔子、孔孟之道、传统经典的书之后,对孔子、对儒家思想、对中庸之道都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原来自己对于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认识是不全面且偏颇的。大概是受一些片面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认为儒家思想抑制了人的思想的自由。但是听了樊登老师讲书之后,发现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中庸不是迂腐,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拿捏好那个分寸其实是非常考验人的智慧的。

而我们很多人在理解经典时或者没有读透、或者没有深入、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被别人片面的解读影响、或者人生经历不够、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唱歪了经,导致没能好好研读、学习、体会和实践。当经历了一些事情、走过了一些弯路,再回头来看孔夫子的话,回头看他经历的那个时代,回头看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谈和情谊,才发现真理很多时候就在我们触手可及之处,而一直没有发现和好好利用。

感谢樊登老师的认真研究和解读,让我重新认识孔子、认识儒家思想、认识《论语》。

《论语》的第一篇叫《学而篇》,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就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学的那句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可以说大部分人都能张口就来,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可能就少很多了。

1.知行合一

我们每天都在谈学习。大部分自己先经历了十多年的学生生涯,成为父母之后,又要陪着孩子经历学生时代。我们在职场中每天也经历这各种各样或主动或被动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学习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存在,只是形式不同。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都很浅薄地停留在“学”的阶段,而在“习”的部分就很欠缺了。

常有人会说:“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大概率是因为,我们只学不习。樊登老师对于“习”的解释是:不断应用和尝试。

缺少了实践的部分,学习的闭环就不能成立。只有输入,或者只注重输入、一味输入,而不进行输出,是不能算学习到位了。这就是知道但做不到的原因。

樊登老师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帮助我们解决的是如何面对困难的问题。当我们觉得有困难的时候,一种是人们根本不去学,另一种就是学了以后没有应用内化。

我喜爱的李欣频老师常说:学习、反思、创造的比例要达到1:1:1。这个创造就是习,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反思、消化变成“作品”被创造出来。

孔子认为经过了“习”的部分是一件很快的事情。

2.终身成长

在樊登老师看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在帮助我们建立终身成长的意识。“学而时习之”教我们该怎样面对苦难,强调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告诉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与他人的合作,强调共修;“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修行的结果,就是当面对自己不被理解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和他人相处,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平和、开放的心态和长期主义的思想。当我们执着于短时间立刻马上看到学习的效果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并把焦点和中心都放在大量输入和猛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猛灌一通再说。而当我们视线拉长,眼光放长远,就是在输入的同时,把输出也摆上日程。边学习,边反思,边创造,在一天一天的日积月累中,真正达到学习应有的效果。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提到:运动刺激大脑的神经元连接,神经元连接带来了更复杂的运动动作,才形成了我们今天如此复杂又宏大的人类大脑。但是强制的锻炼无法起到和自愿运动相同的效果。所以,当我们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时候,无论是运动还是学习都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只有我们被好奇心驱使,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开始学习、开始实践,不追求学给什么人看,不追求证明给什么人看,只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学,无论是学习的态度还是学习的效果都会有正向的改变。

3.被讨厌的勇气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被理解的事情。委屈、愤怒、不平涌上心头之时,我们就会抱怨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别人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教我们在面对不解时,在全世界都没有人理解自己时,我们该怎么做。

当我们总是要追求别人和我我们一样,希望合作的每一个人都符合自己的期待时,我们就会看不到他人的优点,而把焦点放在他人的不足上。我们也会陷入试图改变他人的执念之中。似乎他人改变了,一切就如我所愿了。殊不知,当我们期待他人改变时,正是把主动权和主导权都交给了别人。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说,每当他听到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他都会走过去说:“你看事物有不同的视角啊。说给我听听。”他持有的态度是,“先寻求理解,再寻求被理解”。也就是说,他会先努力去理解别人的观点,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取得别人的理解,而不是下意识地先反驳。

这种开放的心态难能可贵,也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不被理解时,生气是没有用的。只有带着被讨厌的勇气,默默做出成绩来,那些质疑的声音才会慢慢消散。要么因为我们走在太前面了,质疑的声音听不到了;要么就是大家看到了成绩默默闭嘴了。

特别是当在做一些开拓的事情时,在做重大的创新时,这样的不被理解就更加稀松平常了。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的创始人心理学博士王坚在阿里云还没有取得成功之前,曾被人们认为是骗子。而现在,质疑的声音已经安静,因为他主持研发了研发了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阿里云计算平台。而他也在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纪录片《创新中国》中,领衔研发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博士说:“我们搞科学的嘛,就是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管它有没有用,管它别人怎么说。”

要做成一些事,就不能怕不被别人理解。这既是君子的修行,也是成事必然会经历的。

《学而篇》的这头三句话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指引,接下来就是听话、照做,这是快乐的事,也是必修之事。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34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的真谛,成长的秘钥——学习樊登讲《学而篇》01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