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力成为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重要方面。隐性知识是指对于个人而言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下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明晰表达的知识。来源:田志刚《有关隐性知识的十个金玉良言》
- 我之前是怎样想的?
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主要体现在哪里?我现在是要调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
现在闷头去想,我觉得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应该是解决超级难的问题的能力。能力最强的人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力最差的人连大家都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 我之前的想法怎样?
比较第1问和第2问的答案,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强调的是解决难题的能力。而知识点强调的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二者说得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我之前的想法有其可取之处,因为无论是生活或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遇见难题、解决难题的过程,如果高级点那还包括预防难题的产生。
但是,如果没有那种难题出现的话,那人与人的能力就一样了吗?!肯定不是,只是我离开了这种超级难的问题后,我就无法辨别人与人之间这种能力上的差别了。
现在看这个知识点,我发现这种评判标准是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的,因为人人都有经验,这些经验好多都是隐性知识。就连小婴儿也有,ta知道大哭就会有奶吃,有抱抱,但这些知识ta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明晰表达出来的。
这样来看,我之前的想法是个很好的评判能力高低的标准,但这个标准依赖外在条件,即把不同能力区分出来的难题。新学这个知识点提供的这个标准,则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
-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1) 关联认知能力
这其实让我想到了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点中强调的既不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是应用知识的能力,而是生产知识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生产、获取和应用”的动作发出者都是普通人。知识,指的是对于这个普通的个人而言的新的有用的信息。
当然,科学家那种生产知识的方式也包括将隐性知识显化,但这些知识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的新的有用的信息。
想到这里,我觉得对于普通的个人(不是科学加)而言,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是和认知能力并列的,因为二者的对象都是知识,不过发出的动作不同。
除了这个并列关系外,二者还存在着先后的顺序,对于同一个知识,只有先生产出来(也就是将隐性知识显化)才能被别人获取和应用(即认知)。
(2) 关联元认知能力
这个知识点其实和元认知能力也是有关的。如果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一匹汗血宝马的话,那元认知能力就是能够驾驭这匹汗血宝马的骑士,它指挥着汗血宝马该往哪里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有没有跑偏,一旦跑偏了再把它一把拉回来。
元认知能力是制定目标(当然还包括调整目标)并达成目标的能力。当然在达成目标之前不仅要不断行动,还要不断监测看自己是否跑偏,并把自己拉回来。
其实,我觉得元认知能力包括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前提是这个人有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标,或有生产知识的打算。如果是的话,元认知强的人会不断问自己:有哪些隐性知识还没有显化?我怎么还没将隐性知识显化?如何才能更好地将隐性只是显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其将隐性知识显化的能力也会很强,即生产知识的能力也很强。
(3) 关联创新
创新的一种形式就是理论创新,就是生产出新知识。而这个把隐性知识显化的过程就是生产知识的过程。不过创新是对全人类来说,而将隐性知识显化则是对个人而言。如果恰巧二者重合了,那将隐性知识显化就是创新了,如果将隐性知识显化只是生产了对自己或一小部分而言是新的知识,那就不是创新。
(4) 关联研究导向型教学
研究导向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出“新”知识。这个“新”可能是只对学生而言比较新的知识,也可以是对整个人类比较新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的可能就是将隐性知识显化的过程。
(5) 关联学生对五问测评的反馈
一个学生说“我发现我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完整地表达这些知识点”,这其实就是没有将隐性知识显化的表现。而五问测评就是在推动学生把隐性知识显化,而且是用文字显化。
-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1) 解释一种现象
在接受一次课程思政的培训后,有位老师说“原来课程思政是这个呀,这不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嘛,只是我们没管这个叫课程思政而已”。
还有一次是接受关于学习科学的培训后,也听到周围老师说“这有什么新奇的呢,我们课上就一直在用这些方法啊”。
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培训人和被培训人人做的事情都一样(如果实际不一样的话,我假设一样),但二者的待遇为什么这么不一样?一方培训别人,是贵宾,是专家,是有专家费的;而另一方却要被培训,是普通老师,是一分钱都拿不到的。
我现在想清楚了,就是那些培训专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了,人家这种能力比较强,当然待遇比较好了。
(2) 优化今后的决策
持续写五问反思报告,持续写作,因为写作是将隐性知识显化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自己有没有做到隐性知识的显化。
写到这里,我也该回顾这篇五问把哪些隐性知识显化了。我觉得显化的隐性知识有:隐性知识显化这种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关系(两种并列的能力);隐性知识显化这种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后者有助于前者的提升);隐性知识显化和创新的关系(前者做的足够好就会产生后者);研究导向型教学和五问写作有助于提升隐性知识显化的能力。
(3) 反思自己
现在仔细想想,发现自己做的好多事情都是在把隐性知识显化。比如自己感觉五问测评好的很,不仅有效、可靠,还客观,重要的是能够测量高阶教学目标。
但是这些最开始只是自己觉得,并没有提供什么证据来向别人传达五问测评的这些优良特征。于是,我就返回去读学生的五问,用数据来展示五问测评的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和参照性。这就是我将隐性知识显化的一些做法。